Thursday, August 27, 2020

有氧操体能训练01

 


        6月1日(星期一)及5日(星期五)下午2时,在体育处苏爱云主任、陈文杰老师、翁秋霞老师及邱谊东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聚集在云端上参与有氧操体能训练。活动开始前,苏主任向大家报告一些注意事项,以利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一开始,邱谊东老师带领大家进行简单的热身操。接着,高中生们在翁秋霞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为时45分钟的有氧操运动《Oh Carol》。翁老师先讲解有关内容并逐步进行手脚分解练习,一步步带领大家配合音乐练习2至3次,最后大家在音乐的播放下进行一整套的有氧操运动。

有氧操体能训练02

有氧操Aerobics
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意为“有氧运动”、“健身健美操”。它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大众健身方式。可以让你在相当放松的情态下愉快地燃烧你的脂肪,从而达到运动效果。

Tabata
一种高强度间歇式训练计划,即短时间的高耗能运动加上短暂歇息。由日本科学家伊豆田博士和他的团队在东京国立健身运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itness and Sport in Tokyo)发现的。经试验证明,此运动训练对有氧运动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走!我们一起追星去01

        6月1日(星期一)下午2时,“走!我们一起追星去!”。由天文爱好者张惠洁老师主讲,许长青副教务主任主持。当天。张老师展示了其在夏威夷所拍摄的银河系,并表示想到夏威夷“追星”是因为浩瀚宇宙的诱惑及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感到好奇。在分享夏威夷“追星”之旅外,张老师也介绍银河带、使用电脑软件模拟出不同纬度的银河带及介绍Midway Atoll(环礁)。

夏威夷“追星”之旅
        张老师与4个队友经过长达14个小时的转机后,抵达了夏威夷。他们的第一站是海拔高达4000米的Mauna Kea,Mauna Kea不仅适合观星,更有着13座不同国家所建设的天文台。在山上放眼望去,平躺在地平线上的银河带就在眼前,仿佛就像是天地的结合,让张老师深感惊叹。

走!我们一起追星去02

 

线上讲座非常特别
苏锦铢(高二理爱)

        这是学校第一次以线上的形式来进行讲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体验,也很庆幸自己报名参加了这一场活动。由于平时的讲座会受到时间限制而导致问答时间缩短,造成一部分疑问没办法得到解答。在线上讲座,遇到问题时便可在留言区发问,不会打扰老师分享之余也可及时把问题记录下来。然而,线上讲座缺少了现场讲座的生动与气氛,对着电子产品聆听则略显枯燥。对于较害羞的同学来说,线上讲座的方式让他们更积极地发出提问,不需要在众人的目光下询问问题。总的来说,我非常满意这次的讲座,从中我学到了许多技能与专业名词,丰富了我的天文知识。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谢子彦(高二理忠)

        由于我自小就对天文非常感兴趣,因此在参与这场讲座前我便对“追星”有了基本的体验与了解。我曾跟随团队到泰国和金马伦追星,并将星空和银河拍摄下来。对我来说,欣赏美丽的漫天星光和拍下漂亮的照片时的那份的感动便是追星的意义。此外,当我躺在浩瀚无际的星空下仰望银河时,我都会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对大自然的壮观起了敬畏之心。我认为,利用线上视频通话的方式来进行讲座的效果和现场讲座一样,唯一遗憾的地方便是少了观众的反应和互动。对于这次的活动我是非常满意的,老师的全方面分享让我收获了不少宝贵的新知识,也让我能够在以后追星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规划生活:从纸本手帐到电子手帐的做法”分享会01

 

        为了推广校园手帐文化,鼓励同学们更有系统地规划时间、记录生活,提供爱好制作手帐的师生一个交流分享的机会,我校于6月1日(星期一)下午2时举办“规划生活:从纸本手帐到电子手帐的做法”分享会。320位学生齐聚zoom线上会议平台,聆听林卿卿老师与陈筱蓓同学(高二理孝)的分享。

什么是手帐?
        其实手帐一词涵盖了日记、行事历、万用手册等意思,可用以规划时间、日程安排或记录生活。有些人还会用来做烹饪记录、读书笔记、观影感想、旅游计划等,可根据不同使用的习惯来制作自己的手帐。林卿卿老师一开始展示了自己的书桌和介绍制作手帐所需的材料,表示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手帐,并不需要大量文具和昂贵的花费。她认为,比起形式,找到自己想写手帐的真正原因,就更有动力持续做下去。

“规划生活:从纸本手帐到电子手帐的做法”分享会02


先求有,再求好
郑健宇(初二廉)
        从我第一次制作手帐至今已有五个月的时间。对我来说,制作手帐是为了记录生活。我的设计以字多图少为主,自己也会画一些图案以丰富我的手帐。这是我第二次参与线上工作坊,但我更喜欢具多元互动的线下工作坊。一直以来,我都执着于制作好看的手帐。经过此次的工作坊后,我了解到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完美后才开始,而应根据自身能力去完成,一点一点进步。比起电子手帐,我更喜欢通过笔尖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纸本手帐对我来说感更具意义。我会谨记老师所说的“先求有,再求好”,通过纸笔把生活记录下来。

在兴华最后的岁月与corona相遇01

 

        生命的省思,一念的差异。由教务处朱键鸿副主任主持,吴书航(高三理信)、钟洁姗(高三文商和)及蔡菱恩(高三文商智)分享的《在兴华最后的岁月与Corona相遇》于6月2日(星期二)下午3时进行,吸引了150名师生前来参与。一场高三生的对话,述说一段生命中不期然的相遇。是浪漫?是破灭?需要改变?还是需要抵抗?

        吴书航同学在分享中表示,这是自己在校的最后一年,更是最后一次的分班,因此他希望能结识新同学,留下更多回忆。然而,疫情肆虐导致学校停课,学习模式也转换成居家学习。起初,他对居家学习有些担心,因为少了老师的督促,遇到困难时也不能马上提问。但渐渐地,他发现居家学习还是有好处的,尤其利用网络教室呈交作业,更是减少了不少负担。

        由于吴同学选考地理及历史,居家学习便有机会参与文商班老师的网课和网测,这是往年学生没有的机会。此外,这次居家学习是体验生活的好机会,并可为未来的趋势作准备。唯独让他感到遗憾的,是高三生涯缺少了些仪式感,尤其重要活动,如:成年礼和毕业典礼等,都将通过线上举办或直接取消。他遗憾地认为,没有毕业典礼,怎能算得上毕业?

        接着,钟洁姗同学谈及她在年头时给自己订立的目标,即参加各项活动及比赛、提升成绩和扩大朋友圈。行管令开始时,她不知应如何安排时间,加上身为宿舍生的她只带了一部分书回家,因此只能做有限的学习。所幸,校方允许宿舍生在严格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的情况下回校拿书。以“快取快回”为原则,禁止近距离交谈,见面时也只能打招呼,因此她觉得这是个特别的经历。行动管制令期间,她也经常关注新闻报道和疫情动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变得更长,让她成长了不少。

        蔡菱恩同学提到,高三生们都希望自己在校的最后一年会过得非常精彩,可如今全都变了调。对于新的学习模式,她认为比正常上课来得轻松,但自我约束和制定时间表尤为重要。行动管制令期间,她有机会尝试利用新的媒介来学习,并提升了自己规划时间的能力。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家人吃饭、聊天,这是以前少有的画面。过去常与同学相约到学校附近的住宅区运动以联络感情的她,如今只能透过社交媒体联系彼此,让她感慨无法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气氛。她也劝勉同学们善用时间培养才艺,如画画和下厨以提升自己。

        最后,朱副主任以“把眼前的失去,当作是最大的失去。归零,洗涤,拾起调整与改变的勇气,是我们将会变得更好的保证”与大家共勉,并期待与同学们在学校见面的日子。



Wednesday, August 26, 2020

在兴华最后的岁月与corona相遇02

问题:在行动管制期间,如何改善生活作息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
回答:
JS:说实在的,我一开始是很堕落的。当老师开始安排每天的作业,我便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更加自律,才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做功课,慢慢地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调整过来。
SH:我会把老师发布的作业记录在《生命指南针》内,安排好作息时间以避免拖欠作业。
LE: 把该做的作业记录下来后,我会用较长的时间去专注完成某一项作业。而剩余的时间就会让自己放松,做一些休闲活动。

问题:怎么让自己从堕落的情况进入学习状态?
回答:
LE:我会区分学习和休闲的空间,不携带手机到学习区,让书桌维持最舒服且“只有书和笔”的状态。此外,我会早睡早起,在早晨凉爽的氛围下学习可更容易投入其中,也可避免线路不佳的问题 。
SH:我会定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再朝这个目标努力,并且不定时换一个科目来学习,让大脑可以吸收不一样知识。此外,在学习和休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在学习之余适当地休息尤为重要。
JS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安排适合自己的时间表。例如,我会分时段来学习,既完成当天的作业,也要让自己有放松的时间,并且在睡前反思这一整天的生活。

我思故我在~一场关于美的对话01

 

第一轮分享
        李增注老师在分享的一开始,便拿出一张大学时期的自画像和与会者分享。时隔多年拿出来欣赏,李老师开始寻思自己当时作画的想法,如今看着画里的自己,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随后,谢金聪老师介绍学校的风景画,是放学后心情舒畅时的作画。黄宝珠老师则分享其妹妹抓周的一幅画。1994年,黄老师的妹妹在抓周时拿起了鸡腿。在那之后,黄老师的父母便都把鸡腿留给妹妹。这个童年回忆让黄老师印象深刻,所以决定按照照片完成这幅有趣的画。
    
        颜扬钊老师则带来了他在巴生印度街所画的作品,反映出印度街平日的情景。往日的印度街人来人往,看着冷清的街道,颜老师便想依据自身的记忆画一幅印度街作品。

        接着,谢盛财老师使用时光切换将写实画面与抽象思维结合,完成了自己创作的作画。作画灵感来自于村庄与山竹的趣事,而大自然是谢老师喜欢的作画元素。创作过程中,谢老师会站在自己与他人的角度思考,希望观赏画的人可以感受到画作传递的信息。

我思故我在~一场关于美的对话02

 第二轮的分享

        在第二轮的分享中,黄宝珠老师拿出一幅人物水彩画。画里是一位个性活泼的女孩,因此采用较活跃的颜色。黄老师表示,每当看到这幅画都会感到非常快乐,而这正是作画的真谛与目的。

        接着,颜扬钊老师分享自己在吉胆岛的写生作品。户外写生有助于了解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在家里作画体验不到的感觉。

        李增注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写生画《云游松原》。这幅画采用了中国式游山玩水的表现手法。李老师站在山坡上的小亭子作画,现场写生后再加以局部想象重新组合,完成了这幅贴近大自然的作品。作品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感恩之心,感恩这世上的人事物。

        另外,谢金聪老师分享使用干花完成的创作。画里的玫瑰没有刺,代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扶持,以“善”待人是作品的主题。最后,谢盛财老师带来自己的创作《Five element》。通过作品,谢老师表达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5个元素,所以每个人看该幅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让梦陪你进入未知的内在自我01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视乎意谓着日常生活与梦是息息相关的。但很多时候梦却让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透,因而忽略了梦的象征。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认识自己及照顾自己的需要,我校于6月3日(星期三)下午3时通过Zoom平台举办了一场名为《让梦陪你进入未知的内在自我》的讲座会。这场讲座由王荣义硕士主讲,辅导处谢广婷主任主持,吸引429人参与。
王荣义硕士,从事心理咨商及探究和梦的解析,以心理学为基础探究梦境逾25年;曾任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协谈中心主任,也曾在马来西亚办工作坊、各大电台分享关于梦境和潜意识的课题。

        谢主任开场时摘录王老师书中对梦的理解:“梦是加了密的语言,述说着自己不曾察觉的另一面;梦是一枚心灵指纹,映照出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心灵状态。” 希望同学们跟随王老师的脚步,一起揭开“梦”神秘的面纱。

“梦”的定义——
        內在自我的延伸,述说出自己不曾察觉的一面,映照需要被呵护的部分。

        每个人都会做梦,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梦所表达的的含义。王老师表示,比起日常生活,人在睡觉的时候更为诚实。他认为,人们醒着的时候会考虑更多,为了达到一些无论是好或坏的目的都会说一些谎话。但在梦里不一样,人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压力抒发出来。梦可以把最真实的自己反映出来,它会叙说人们最深处不愿面对的感受及层面。

让梦陪你进入未知的内在自我02

 睡得越久,做的梦越多吗?为什么?
“是的;因为人大概每一个半小时做一次梦,所以睡越久,做梦的阶段就会越长。但我不建议睡太久,所谓夜长梦多,如果睡十个小时,后面两个小时可能都在做梦,睡醒了反而会更累。”

梦会不会影响睡眠品质?
“除非压力太大,否则睡眠品质是不会被影响的。就好比如常常梦到自己被追,醒来的时候就会因为在梦里逃不掉的心理作用导致整个身体都很酸,这就会影响睡眠品质。”

是否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境?
“是可以控制的,但不建议大家去控制它。通常一个自制能力很强的人会想要控制梦,但这其实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梦是你了解自己的途径,但当你改变了它,又如何谈得上是了解“最内在的自己”呢?”

从犹太人的前身今世 看《屋上提琴手》01


        电影分享会《屋上提琴手》于6月3日(星期三)下午2时进行,由课外活动处主任谢锡福副校长分享,教务处助理邱咏芳老师主持。谢副除概述历史上犹太人被迫流亡、被迫害及复国的历史背景,也透过电影赏析阐释传统的意义、功能与矛盾,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化解苦难与冲突所造成的人生困境。

        谢副表示,观赏电影前不妨先理解犹太人两千年来的历史,深入地赏欣《屋上提琴手》,以及隐藏在电影之中许多微妙的细节。

从犹太人的前身今世 看《屋上提琴手》02

 

邱:有人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缩影,看电影就相当于品味人生”,不知老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谢:是的。广义上来说,除了电影,我们通过历史、文学作品、小说、戏剧等都可以了解和感受别人的故事和命运,体会他人生命的各种状况,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进而提升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看问题的高度。

邱:犹太人、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有什么区别?
谢:简单来说,历史上犹太人曾经在迦南建立过的国家名称有希伯来王国、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犹太王国)。希伯来王国灭亡后,北部十个部落成立了以色列王国,南方两个部落则成立犹大王国。犹太人之所以又被称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应该是根据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的三个犹太人王国的名称而来。

邱:根据旧约圣经,迦南之地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所以犹太人重回以色列复国,却受到阿拉伯人极力的反对。老师你怎么看这件事?
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有人的答案都无法让双方信服。从电影《屋上提琴手》看,泰维解决了他所面对的困难,靠的正是他那一份宽容之心和爱女之心。放弃一些所谓传统的、历史的原则,在被迫离开村子的时候默默地给予三女儿祝福,即使他的心是十分痛苦的。我认为,犹太人在过去的两千年来被迫害或被救赎的故事,应该让现今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了解,提醒他们在对待巴勒斯坦难民时也应存有宽容之心,即使这一份宽容会引起部分犹太人的反对。以色列拉宾总理曾说,“示威者的呐喊抵不过在前线战死的以色列士兵的母亲的眼泪带来给我的震撼大”、“强者有能力选择退让。”,曾处于弱势的生命经验则更不应利用强势的地位去欺压他人。

Pixel steps踏出第艺步


        为了让同学们对电子游戏的制作有更深的了解,我校于6月3日(星期五)下午2时举办一场线上分享会。这场以“Pixel steps,踏出第艺步”为主题的分享会,由美术老师颜扬钊老师主讲。

        一开始,颜老师向大家讲解pixel art的定义。以往的游戏中都有低画质的画面,而pixel art便是一种类似的风格,如minecraft便是由pixel和3D互相结合的效果。颜老师表示,pixel art的成本低且容易操作,无需电绘板或其他昂贵工具便能完成,因此非常适合学生使用。

        接着,颜老师向大家解释piskel界面上工具的使用,并要求大家到piskel网站尝试制作一个游戏人物。大家把制作的游戏人物上传至云端后,颜老师把每个人的作品整合成一幅画,并展现给大家欣赏。

Tuesday, August 25, 2020

疫起聊生死01


 
        6月4日(星期四)下午3时,我校辅导处邀请了冯以量硕士参与好时代云学习活动,开一场主题为《疫起聊生死》的分享会,旨在提醒同学们生离死别并非想象中遥远,让大家必须珍惜当下,认真活好每一天。主持人为辅导处主任谢广婷老师。

        在分享会中,冯老师分享了两个他钦佩的青少年的故事:
故事一:请你记住我的微笑
        一位14岁的女孩突然无法说话,并且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就医检查后被诊断患上了脑癌。在众多冯老师所接触的案件中,对于疗程的决定权,都在父母或长辈的手上。至于这位女孩,则自己决定每一项疗程,这让冯老师感到钦佩。
临终的时候,母亲求她接受急救治疗。听了母亲的愿望,女孩认真阅读脑癌文献、研究急救后的存活率。一番了解后,女孩以幻灯片的方式向父母解释她不可能康复了。女孩告诉父母,牵手是爱,放手也是爱。她不愿意自己留在母亲的脑海里是脱发、哭泣、脆弱的样子,她说:“请你记住我的微笑”。最终,女孩去世了,但这两句话仍然留在冯硕士的脑海里。人不在了,精神却是活着的!

疫起聊生死02

问题:请问有什么乐观的小撇步?
回答:让自己的生活里头有多一些充满创意的仪式。譬如说:
a. 每一次打开家里大门准备要出去,我都会对自己说:“I am good enough.”(我是足够好的。)
b.每一天醒来,我都会对着太阳做个鞠躬,对太阳说:“谢谢你对我们地球对爱。谢谢你。我收到这份爱了。”
这两个动作都是我每一天都进行对生活小仪式。
你可以follow,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创意去做一些生活上的小仪式来肯定自己、感谢大自然、感谢太阳等等等。没有对错,就是好玩。
只要你觉得生活是好玩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乐观起来了。

问题:生命有什么使命吗?
回答:我始终每一个人活着,未必需要成为伟人。可是可以成为她/他自己身边的人的重要人物。
做不到太阳,那就成为蜡烛。
每一个生命,对我而言,都是光、都是爱。这是我们都忘记了。和你共勉之。
找出自己心中的光、心中的爱,而且展现出来,那是人一生的使命。

问题:老师,若幻想您要离开了会是怎么样的。
回答:我常思考要是我离开了,会是怎么样。
如果是生病躺在病床的话,我会给自己微笑,来告别人生。
如果是意外车祸去世的话,没办法,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不过人生给了我这个安排,我也只能很快调适自己去接受,一旦发生,我知道自己快要离开,我会快速启动微笑模式,至少给自己的生命做给微笑的告别。
人啊,什么也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我,希望自己的微笑陪着我走。

瘟疫下的政治:你该知道的事01


 群议社社员陈逸飞先生受我校邀请,于6月4日(星期四)下午2时,以主题《瘟疫下的政治:你该知道的事》与同学分享。本场活动由我校社会科学教研组组长严伟扬老师主持。

政府做了些什么?
        陈老师指出,我国政府所颁布的防疫政策分为三项,即防范与医疗、实施行动管制令和经济救济配套。防范与医疗政策以“马来西亚新兴疾病与公共卫生紧急状况策略工作计划书”为例,共有七项防御工作,分别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备
(2)监视,风险评估与反应
(3)化验室
(4)人畜共患病
(5)医疗预防
(6)风险沟通
(7)地方防备,警觉与反应

瘟疫下的政治:你该知道的事02

多参与、多了解
林松泉(高二理爱)

        受《政治的道德》及时局的影响,我选择参加此分享会。行动管制令期间,我国政治动荡,对抗疫情时依然勾心斗角。因此,我想了解政治人物所做的决策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意义,我不希望自己变成只会人云亦云、凡事只看表面的公民。这段时期,我比较关注的“中央变天”的事件。对我来说,即使政府人员并无违反法律条例,但他们违反了政治道德。他们漠视了人民所追求的选举自由和民主,让我不禁思考未来所投出去的票是否还有意义。
        通过分享会,我发现政府的确做出了许多贡献,而我却不知道,“媒体是否有可能独立并不受政治势力摆布”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最后,我想鼓励大家多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多去了解所发生的事情,以让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了解并剖析政治
林旻仪(高一理忠)

        我本身对政治有些许兴趣,也想了解一些政治的入门方式,并借机认识陈逸飞老师,因此报名参与这项活动。分享会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学发问“有人说男女决策者所作的决策有所不同,您怎么看?”的这问题。老师的回答非常严谨 ,实际地说明现实情况及自身看法。他教会我们了解政治的方法,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应有怎样的思路与方向。当政治冷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政治入门分享会的举办便显得非常重要。若有机会再参与类似的活动,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对于疫情下的政治状况的看法与剖析。


用镜头看世界01

 
        有人说:“不同的人会拍出不同的照片,内心灰白的人会拍出灰白的照片,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会拍出明丽的照片,这是为何呢?因为不同的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同,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主观臆断。”

        6月4日(星期四),人文纪实与旅游摄影师潘毅桓与我校师生透过线上平台进行交流,交换各自透过镜头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这场活动由课外活动处副主任刘久进老师主持。

用相机拍摄缤纷的世界,用心感受世间的美
        摄影,就是通过照片传递故事。潘老师分享了他于2013年至2014年完成的作品集《Verge Figure》。这组照片拍摄的是柬埔寨金边贫民窟人民的日常,借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贫民窟内的生活。这里的人们沿着铁轨生活,当地卫生条件很差,大人们被迫长时间劳作,赚取的收入却十分微薄。小孩们也因此而常常到他们的“游乐场”内玩耍。

用镜头看世界02

问题:为什么你喜欢用黑白的拍照方式呢?
回答:我一开始接触摄影时对彩色并不敏感,我认为黑白比较能凸显出照片的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出光和影的分层。此外,黑白照片也比较容易表达出我当下在拍摄时的情绪。

问题:你会建议新手用什么相机呢?
回答:相机只是一个工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算来购买,不一定要购买太贵的相机,但是买的相机一定要确保是有观景窗的。这是因为有观景窗的相机在拍照时才能看得较清楚。总的来说,只要相机在你手上时你觉得舒服,自己认为是好的,那这个相机对你而言就是好的相机。

问题:请问你的照片都是直接用黑白滤镜拍摄,还是后期修图呢?
回答:我的照片都是先拍原始档案,后期才再用修图软件去调整原档。如果直接使用黑白滤镜拍照片的话,后期会较难进行更精细的处理;反之,若我先拍原始档案后才进行调整的话,那照片在进行修图时才更容易进行调整。

“看见”千寻的心情 ~音乐隧道探寻之旅01

 


        6月4日(星期四)下午2时,我校两位音乐老师——王舒慧老师及廖珮玉老师透过Zoom平台进行《“看见”千寻的心情》分享会,与200位同学分享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主题曲与配乐。活动主持人为教务处助理陈坤祝老师。

        分享会一开始,两位老师便介绍她们共同的偶像——宫崎骏和久石让的简介及其合作作品,并播放《千与千寻》电影里的十个片段,进而讲解主题曲与配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两位老师提到,电影中插入主题曲,往往表示该片段是电影的重点。不同片段所插入的主题曲,旋律虽然相似,编曲却不尽相同,如千寻父亲开车时,主题曲是以钢琴及管弦乐演奏方式,表现出千寻的紧张、无奈及迷茫。电影始于主题曲,也终于主题曲,这便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看见”千寻的心情 ~音乐隧道探寻之旅02

  

        随后,老师亦播放久石让的演奏《霍尔的移动城堡》供同学们欣赏。除了主题曲之外,配乐也是电影的一大重要元素,老师在分享中提到数个插入配乐的片段,其中包括千寻看见一座庙时,配乐加入了日本鼓声的演奏;恐怖的情景以钢琴、和声及唢呐演奏;外来乐器如马来乐器加美兰则用以营造紧张感。千寻与无脸男在列车上的情节虽然没有任何台词,但配乐却体现出悲凉及无脸男的孤独寂寞。另外,神民莅临时,久石让以日本祭祀神明的音乐作配乐,其演奏乐器包括古筝及传统敲击乐器,利用音浪越来越大的作用及西方音乐将观众情绪推动至高潮。

        在电影中,大伙庆祝大事已过的片段中插入的是《第六个车站》,这首配乐在电影中起到了舒缓紧张感的效果。其演奏乐器以钢琴作为主轴,弦乐作为衬托并加入了和声。另一首配乐《Replace Again》则是在千寻与白龙回忆过去时播放;而片尾曲是木村弓的《Always with me》,也是我校于一休环保时间播放的背景音乐,让线上同学恍然大悟平日在校园耳熟能详的旋律也是大师的作品。

        最后,老师表示观看电影结尾的幕后名单是对幕后工作人员的致意及礼仪,幕后工作人员名单亦是电影精彩的一部分。

Monday, August 24, 2020

被讨厌的勇气01

         6月5日(星期五)下午2时,我校举办《被讨厌的勇气》线上讲座会。活动请来张志伟硕士进行分享,并由辅导处卜志健老师主持。张志伟老师结合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例子和同学们分享了作者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同学们了解“自卑”心理学。

“幸福不是因为拥有了一切,而是因为选择接纳并善用自己的特质。”

        很多人总会认为只有拥有某个东西后,才能得到幸福,这种想法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拥有心理学所述的情况。张老师提醒同学,没有人是完美的,人类经常羡慕别人所拥有的却忽略了自身所拥有的。若大家都能换个心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比如“虽然长得越高的人优势越大,可长得矮的人也显得较有亲和力”,就能明白想要获得幸福,最重要的不是被赋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拥有的东西。

         他也说到:“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固然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关键在于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才会直接地决定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应由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  


被讨厌的勇气02

任何人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谢苇璇(高一理爱)

 我自认不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处理人际关系还不够成熟,因此想通过这场讲座更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听了老师的分享后,我明白自卑并不完全是负面情绪。是让情绪控制自己,还是将情绪转变为我们的武器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都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及理解情绪。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发现自己的价值、学会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非常重要。最后,我想与向大家分享我在讲座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任何人都值得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不执著于他人的想法
林惠雯(高一文商勇)
        我曾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因此希望能通过这场讲座明白这本书真正要传达的讯息。我曾经在一起霸凌事件中帮助受害者,虽然过程中还是会害怕自己也被讨厌和排挤,但我坚信没有人应该遭受不公平待遇。若换成我被霸凌,我也会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因此,我希望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被霸凌的同学,让他们不再受欺压。
        自卑不是我们逃避问题的借口,而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经过这场讲座,我明白只要已经尝试跟对方沟通,无论结果如何都无需再纠结。这场讲座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大的肯定,曾经非常在乎别人看法的我,现在可以更自如地按想要的方式生活。

大自然的变态与常态~从6月21日的日环食谈起01

        曾经,日食让人类恐惧;而如今,人们因它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人类对天文的认知进步,也认为是大自然的变态改成常态。6月5日(星期五)下午2时,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教授受邀主讲《大自然的变态与常态——从6月21日的日环食谈起》讲座,解释了日食的原理及天文普及化的重要性。透过YouTube直播,孙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引起许多回响,在线上观看聆听的除了兴华师生,也包含了19所独中的师生,疫情下能聚集于线上共学,热闹不已。这场直播并获得台湾国立科博馆陈鸿昌先生、庄美龄小姐落力支援。
        “科普工作者应为大众解惑,因为民众的科学知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会让有心人加以利用,故意散布假消息愚弄民众。”孙教授表示,一张呈现落日与满月同时存在的“日月同辉”图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然而,满月与落日的方向截然相反,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现象。若民众拥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看到这些造假的讯息或图片时,便能识破而不轻易受骗上当。

        对于“从地球上看太阳与月亮,哪个比较大?”的问题,孙教授解释说,日食分为全食、偏食和环食。全食时,月亮将太阳完全遮住;环食时,月亮无法完全遮挡太阳,呈现出的便是一圈光环。因此,月亮与太阳的大小差异随着时间而改变。

        接着,孙教授为大家解释日食现象与日月食原理。每18年11⅓天,日全食会重复排列;每54年34天,人类可在同一地点观测到日食。日全食全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其中有4个接触点。孙教授分享了他的日食观测经验及所拍影片。

大自然的变态与常态 ~从6月21日的日环食谈起02

科普帮助明辨真伪
卢韦宏(高二理孝)
孙教授的讲座有趣却也不失专业性,除了科普关于日食的知识,也分享了许多观测日食时的经验。虽然之前我并不是一个日月食狂热者,但这一次的讲座激起了我对日食的兴趣。另外,我认为同学们可多关注孙教授所提及的科普知识重要性,现今有太多的不实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因此拥有一些科普知识就能帮助我们明辨真伪,不被误导。

将日食记在心里
林嘉媚(高三理仁)
 高一那年,我有幸到访孙教授任职的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并学习。去年,孙教授也在我校举办过多场分享会,讲解方式幽默又富有知识点,每场都让我获益不浅。此次的分享让我知道某一时间段里,日食所经过地区的天气状况会直接影响日食的观测。因此,观测前必须将天气列为首要考量,以避免错失观测日食的机会。
孙教授所说的“有多少体会、多少感受,与本身有多少知识有关”让我印象深刻。若我是在没有基本天文常识下看见日食,我只会快速拿起手机进行拍摄,但若清楚了解日食原理且知道日食现象并不稀罕,我会通过日食观测眼镜将日食现象牢牢地记在心里。由此可见,一个人所拥有的智慧与知识点足以决定他的每个想法与举动。

日环食观测成果分享会01


        6月14日(星期日),我校远距天文观测小组成员蔡菱恩(高三文商智)及林恺婷(高三理仁)两位同学,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分享于2019年12月26日,跟随天文学会陈伟伦教练南下柔佛州龟咯岛的龟铬镇,一睹罕见日环食现象所得的知识与经验。

        举办南下观测日环食的目的,是了解及观测日环食的发生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实际操作及拍摄观测记录、突破纸上谈兵的教学设计、记录拍摄者具有独特风格的日环食照片及亲身体验天文的奥妙并累计观测经验。

        活动开始前,苏进存校长也通过短片对日环食分享会的递上寄语。苏校长表示,这一趟是坚守目标、勇敢启程的旅程,同学们需自行规划及张罗各项细节。少了任何一人的坚持与勇气,日环食观测将会继续停留在“想法”这一阶段。主持人也代表全体远距天文观测小组成员向多名网友、校友、天文爱好者及老师表示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减轻了小组成员的经济负担。

日环食观测成果分享会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