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6, 2020

从犹太人的前身今世 看《屋上提琴手》02

 

邱:有人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缩影,看电影就相当于品味人生”,不知老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谢:是的。广义上来说,除了电影,我们通过历史、文学作品、小说、戏剧等都可以了解和感受别人的故事和命运,体会他人生命的各种状况,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进而提升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看问题的高度。

邱:犹太人、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有什么区别?
谢:简单来说,历史上犹太人曾经在迦南建立过的国家名称有希伯来王国、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犹太王国)。希伯来王国灭亡后,北部十个部落成立了以色列王国,南方两个部落则成立犹大王国。犹太人之所以又被称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应该是根据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的三个犹太人王国的名称而来。

邱:根据旧约圣经,迦南之地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所以犹太人重回以色列复国,却受到阿拉伯人极力的反对。老师你怎么看这件事?
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有人的答案都无法让双方信服。从电影《屋上提琴手》看,泰维解决了他所面对的困难,靠的正是他那一份宽容之心和爱女之心。放弃一些所谓传统的、历史的原则,在被迫离开村子的时候默默地给予三女儿祝福,即使他的心是十分痛苦的。我认为,犹太人在过去的两千年来被迫害或被救赎的故事,应该让现今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了解,提醒他们在对待巴勒斯坦难民时也应存有宽容之心,即使这一份宽容会引起部分犹太人的反对。以色列拉宾总理曾说,“示威者的呐喊抵不过在前线战死的以色列士兵的母亲的眼泪带来给我的震撼大”、“强者有能力选择退让。”,曾处于弱势的生命经验则更不应利用强势的地位去欺压他人。

邱:最近看到老师获得佛光奖的《疫情见真情,人间有温情》这一篇文章。老师在文章里引用了诗人歌手Cohen在《Anthem》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詞,原文是: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中文翻译成“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來的地方。”当下读到这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犹太人这两千多年的命运,不知老师是否有同感?
谢:这个比喻是对的。犹太人两千年来的流亡、被迫害、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但我们也看到,这两千年来的迫害也把这个民族淬炼成一个坚强、钢铁般的民族,并且升华了他们对生命的智慧、绽放了他们的才华。所谓多难兴邦、逆境出人才,我相信逆境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成败也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佛教所说的“逆增上缘”,就是认为逆境同样能够帮助我们成功。裂痕本来是不好的,没有任何人喜欢流离他方,备受欺压,但我们仍要有勇气去面对挑战,越过它,我们的生命将会绽放更美丽的光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