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7年5月份兴华月报.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7年5月份兴华月报.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ly 3, 2017

家教协会会员大会暨第十三届理事选举


郭珂儿老师报道

        我校家教协会于4月29日(星期六)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在黄景裕讲堂召开2017年度会员大会暨第十三届(2017/2018)理事选举,共有63名家长及124名教师出席。家协理事提出年度报告后,由会员和校方交流探讨学校教育课题,最后进行新任理事改选。

        家教协会主席陈伟后对理事们的致力付出表示感谢,并总结家协在过去一年完成的多项活动与建设,包括举办亲子、教育、环保、激励等不同主题的讲座,以及捐血活动;更成功承办筹募人文教育基金义卖娱乐市,冲破目标筹获RM2,200,000款额,用以投入校史馆、墨艺轩、音乐中心等人文教育空间和设备的拓展。

        他回顾我校近年各方面的发展与表现。在软体方面,我校连续三度荣获教育部五星级学校评鉴;硬体方面,董事部于去年在国字型大楼和宿舍装设了冷气,目前所有课室和宿舍都已全面冷气化,并在综合大楼更换三台新电梯,提供师生便捷舒适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术表现也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除了在各项校际比赛中得奖,还有34人次被评为2016年统考特出考生,为兴华历年最多考生获此殊荣,亦是全国特出考生最多的学校,创下兴华建校69年来最好的成绩。值得鼓舞的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在同年录取了我校24名学生。

        今年我校将迎来创校70周年纪念,因此,陈伟后主席预告下半年度的系列相关活动,如:兴华中小学越野赛跑、大型史诗舞台剧公演、70周年晚宴等。校友会将配合中小学五机构发动筹款活动,目标是两百万令吉,筹得款项主要用作兴华小学发展经费、兴华中学教师福利基金,以及校友会活动基金,希望届时可获得会员们的大力支持。


第13届家协理事会就职礼


李荣兴主任报道
        5月26日(星期五)我校家教协会于皇廷酒家举行第13届理事会就职礼,家协主席陈伟后董事表示,大会较早前于5月5日通过复选,新届理事将继续群策群力,携手护航教育事业,兴华的创立与发展,学生、校友、董事、教师、家长始终连成一气是主要的力量。家协新届理事会在我校署理董事长拿督李平福监誓下,宣布就职。

        陈主席续称,他希望能配合董事会与学校行政单位,改善老师的工作条件、提升校园的学习环境。家协团队受托重任,理事们将本着同一目标“爱兴华”,大家将精诚团结,一起谋求师生福利,配合董事会一起共同承担学校的发展。

        “家教协会是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大家不分彼此,共同合作,发展学校,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社会造福英才。”

        他特别感谢校方对家协的包涵、指导及支持,并且给予家协许多服务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家协能够完全发挥功能,协助学校办学、照顾学生福利,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成为一个更有效率更有素质的组织。他也对顾问及前理事们多年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激。

        当晚出席就职礼的嘉宾尚有创会元老拿督蔡崇伟局绅、顾问兼校友会主席余安、顾问林清居、黄秀玉校长、中小学联委会主席朱运铁等人。

第13届理事名单
顾    问: 拿督蔡崇伟局绅、黄秀玉校长、林清居、黄添才、沈才坤、高添发、余安
主    席: 陈伟后
副主席: 刘金城、陈祈福
财    政: 陈冬兴                       
秘    书: 李荣兴
副秘书: 谢广婷
理    事: 郭耀星、林国士、吕怀毅、洪国如、陈飞彪、叶康年、孙雪珠、拿督黄耀佳、
              陈奕芳、颜贞标、谢锡福、苏进存、刘久进、刘兼阀、沈丽瑛
查    账: 朱伟杰、邓翠莹



探讨世界生活水平成长放缓现象 经济学讲座

 

林纪一报道
        4月21日(星期五),升学与国际事务处四月份认识科系与职业系列讲座,迎来澳洲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Phil Bodman教授,在科技大楼协作学习室为初三至高三学生主讲有关经济学的课题,讲题为“世界生活水平的成长呈现放缓,是暂时现象抑或已成为永久的现实?”(The Slowing of Growth in World Living Standards-Passing Phase or Permanent Reality?)

        首先,教授与在场的听众分享了近代全球经济历史的演变,介绍历史上曾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所涉及的国家。他列举于1991年至2012年发生在日本的“失落的十年”,让大家了解日本因泡沫经济崩溃,而陷入长达10年左右的经济不景与修复期。

        “当时,日本国内兴起一股明显表现在股票交易和土地交易市场上的投机热潮,导致崩盘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

        此外,教授也提及近年来中国经济放缓,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倡导经济转变,从国家主导的投资和制造,走向更加倚重服务型经济转变,但转变并不容易,有待时间观察。

        接着,教授与师生们共同探讨目前全球经济成长放缓现象,以及当今全球恶性经济问题——通货膨胀。他说,目前全球经济成长放缓现象,乃因疲弱的投资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所致。

DNA生物科技讲座


林意晴(初三爱)洪欣玲(高三理仁)报道

        4月20日(星期四)下午3时15分,升学与国际事务处于科技大楼协作学习室举行一场名为“DNA生物科技”的讲座,主讲人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专任导师——张菁薇博士,共吸引32位学生出席聆听。

        首先,升学与国际事务处李辉祥主任向同学们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开场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与DNA有关?”。同学们纷纷提出看法,如:洗衣粉、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接着,张菁薇博士登场导入正题,以英语展开演讲。张博士展示了自己带来的一些小物件,如:水瓶、笔电散热板以及眼镜布等,并表示这些小礼物将作为接下来演讲过程中问答活动的奖品。

        一开始,张博士为大家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只见几个猪鼻子和猪蹄在黑暗中散发青黄色的光芒。张博士解释道:“这是将水母体内的荧光基因转移并植入到猪的体内,已相继培育出会发光的猪,这是人类生物科技的一大里程碑。”

        生物科技(也称生物技术),指的便是利用生物体来生产有用的物质或改良生物的特性,以降低成本及创新物种的科学技术。在好几千年前,人类已经懂得利用生物体来生成我们所需要的产物,譬如:利用发酵技术酿酒和做面包。近代的生物科技技术,以基因重组技术为基石,着重在认识和控制基因材料、修改特殊基因及基因转移。其中,转基因(transgene), 是一组使用生物技术直接操纵有机体基因组、用于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技术,包括了同一物种或者跨越物种的转移。

        至此,张博士提出第一个问题:“Gene(基因)和DNA(脱氧核糖核酸)有何不同?”。或许是因为有奖励,同学们积极地发表看法。基因是一组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实际上,我们的基因中,只有约8.2%具功能效益,其余的皆没有用处。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中的DNA足有2米长,而它是怎么被“打包”进入只有微米长的细胞里呢?

        张博士为大家解答:“DNA原本就是双股螺旋的结构,若再进一步的扭转它成为螺旋形,便形成超螺旋结构。人们将DNA从细胞中萃取出来的时候,DNA便是以这种超螺旋的形态示人。”

        回到“基因重组”这项课题。首先,张博士为大家厘清基因重组的概念——将两种不同来源的DNA连接并组合起来,从而生成一个新的DNA分子。她说,现今的基因重组技术中,细菌成了各个实验室的“常客”。为了与实验室中已有的基因(目的基因)一起使用,生物学家们常使用细菌质粒(大多数细菌如大肠杆菌拥有的染色体外自我复制的环状DNA)。组合的过程中,首先要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两个黏性末端吻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重组DNA分子。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基因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与大肠杆菌中的质粒DNA分子结合,从而形成人工胰岛素。

        接下来,张博士再度抛出提问:“世界上第一个经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转基因动物是什么?”由于问题较简单,在场的大部分同学高呼答案——三文鱼!据报告显示,转基因三文鱼不仅比起非转基因三文鱼的长势快了一倍之余,其使用安全性、营养价值性以及营养结构上也并无差别。这何尝不是人类在生物科技技术方面的一大突破呢?除此之外,“黄金米”也是透过基因转植的方式制成,目的是为了帮助世界各地贫户在饮食上缺乏维生素A的情况。然而,由于黄金米受限于生物安全法规及部分反对基因改造等问题,欲达到推广甚至普及仍有好一段路要走。

做自己人生的导演 高三级外宾演讲


尤可盈 (高三文商和)谢晓惠 (高三文商礼)报道

        我校于4月18日(星期二)下午1时50分在科技大讲堂为高三级学生举办一场外宾演讲——“做自己人生的导演”,主讲人何永良先生本身是一间教育中心负责人,该中心的培训对象为公司管理层和领导人。

        何讲师的演讲方式生动有趣,他先以自己的爱情史作为开头,然后才正式进入主题。何讲师表示,在他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想要成为一位很厉害的人,所以列了一个职位表,决定在30岁之前把它们都实现。他最先到一间小学当国文老师。有一天,他把学生都骂了一遍,回到办公室后反问自己:我适合这个职位吗?于是辞去教师工作后,便去当销售员,当时他22岁了。后来,他在电话服务公司里当上了经理,还去报读一些课程来提升自己,他因而找到了“戴尔·卡内基培训”。

        何讲师27、28岁时,已是卡内基讲师,在他的职位列表里,还剩下记者、电台DJ和作家这三个目标还没实现。但很快地,当时爱FM邀请他和朋友到电台分享他们的成功经历,后来他也出了《快乐父母秘笈》和《职场有感力》两本书。至于记者这个职业,何讲师说自己有个网站,每天都会在那里写些东西,把自己当作是记者。在他完成了30岁前的目标以后,他又重新设下新目标,想要在45岁前实现。第一个目标是当一位院长,这个目标已实现了,他现在拥有一间学习中心;另一个目标则是想要当一位总编。

        何讲师除了说些小故事,也提供同学们未来事业的“方程式”——喜欢x能力x价值。“喜欢”即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力”意味有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他还表示,除了文凭以外,更重要的是情绪管理、领导影响、自信正向和人际沟通。在人际沟通方面,不是一味地讨好别人,而是要与不同种族、年龄的人沟通。

        最后,何讲师给予高三同学三个思考点,希望对未来想要达成梦想的学生有所帮助:
        1. 我是否理解自己要什么?
        2. 我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完成梦想?
        3. 我愿意付出多少的代价以获得成功?


李志祥博士:我们就是家! ——谈沟通与家庭关系 01

黄乐仪老师报道

         5月19日(星期五)晚间8时,我校家教协会于黄景裕讲堂举办亲职讲座,讲题为“我们就是家!——谈沟通与家庭关系”,主讲者是我国专业注册辅导师李志祥博士。李博士毕业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辅导学博士,主修全人幸福感辅导(Holistic Wellness Counseling),曾担任爱FM辅导节目“夜点心”常驻嘉宾辅导师、各大报章、杂志、电视、电台特约专栏作者、评论。著有《走出自己的未来》生涯规划实战手册及《让自己Q一点》生活心理实战手册。

        李博士赞扬我校家协成员百忙中抽空出席讲座,一直以来也十分落力于促进亲子与亲师之间的沟通,此番努力在当今亲子冲突普遍升温的科技时代,尤为重要。首先,他邀请听众表达本身对这场讲座的期待,并综合听众需求,表示将以“沟通”为主轴串联亲子沟通、伴侣沟通与亲师沟通等议题,作为讲座的主要内容。

权威式与溺爱式管理
        他说,大部分人都经历下列两种最为普遍的亲子模式:小时候做错事,首先会被父母严厉处罚,驱逐到天井罚跪直到父母觉得足够为止的权威式管理;或者变相的、自以为是“爱的教育”的无上限溺爱亲子模式,而这类父母本身也还没成熟到可以带小孩,其实他们更需要被教导。

        “以前,大家都说‘养儿防老’;如今,我们喟叹‘养儿啃老’。”李博士进一步询问:“请大家思考,一个家庭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因素连结着一家人?”
现场听众积极回应,纷纷提出:需求,以孩子的需求连结、爱、电话、血缘、感情等答案。李博士不置可否,他表示大家的观点都真实反映了当今社会连结亲子关系的种种因素。 
“无论何种方式,最终都需要藉由‘沟通’来表达。亲子交流的初衷是爱,但一旦表达不当,就会对对方形成约束。”

被动型vs攻击/指责型
        他强调,孩子会透过观察父母之间的沟通来学习,包括一切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一般上,我们把基本的沟通模式分为以下两类:

        李博士表示:“攻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总是在骂人,而助长其火焰的往往是被动型者。攻击型碰上被动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最典型的沟通模式。”

李志祥博士:我们就是家! ——谈沟通与家庭关系 02

不良沟通产生不健康家庭
        他强调,其实成长期的孩童与青少年极度需要父母的情感与情绪支持,但惊人的是,多年的辅导经验使他发现,现今的家庭极度缺乏对孩子的情感与情绪支持!

        不良的沟通会产生下述五种不健康的家庭氛围:




身教胜于言教
        综合以上所述,李博士提醒在座的家长:“孩子的最佳教育,不是爸爸妈妈该怎么说、该怎么教;而是父母对孩子示范了什么样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彼此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因素最终将决定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家。”

        孩子主要的讯息来自于对周遭事物的观察,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夫妻之间如何沟通与塑造了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将决定孩子的价值观与品德。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来自于夫妻日常生活的有爱经营,及健康成熟的互动与沟通,我们称之为“明确型沟通”。

Saturday, July 1, 2017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导言


文/许梅韵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心系宇宙天地宽。从仰观无垠星空到浩瀚宇宙的探索,回溯恒古天文人对话的痕迹,以及中国古代独尊的天学和现代科学革命的开展,屹立于教学大楼顶层的天文教育中心、科技大楼的远距观测中心,提供开拓视野和丰富谦虚人格教育,是学生培养观察和探究精神的地方,更是我校推展“人文科技相结合”教育理念的体现和教育实践的天空。因此,结合张惠洁老师、陈伟伦老师,及科学科教研组、地理科教研组、天文学会,教务处每年举办初中各级天文学识学习营,并于2015年举办校内教师天文学识工作坊。今年更配合常年进行的雪隆森独中学科教师自主专业教学交流及分享会,于4月22日(星期六)举办“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以共享心迎来18所、155位全国独中地理、科学老师一起看星看宇宙、增进天文专业知识。

        此次工作坊重视学员动手操作,因此早在工作坊前就寄出太阳及月亮观测学习单让学员进行30日的观测记录。工作坊当天,更透过观测太阳黑子、制作“四季仪”及各别使用望眼镜及星空软件观测星空等体验式活动,让学员“做中学”。此外,讲师也设计了四堂主题讲座,分别为:“地球的运动”、“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太阳特征和其活动”、“星空观测——天球概念、四季星空、地理纬度和星空的关系、星空长时间内的变化”,以加深老师们对天文知识的掌握。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主题一:地球的运动 四季、回归运动、时间、历法


      4月22日(星期六),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第一场学习活动,由张惠洁老师与大家分享“地球的运动——四季、回归运动、时间、历法”,同时指导大家认识四季仪与地球回归运动。

        张惠洁老师介绍,地球自转是由西向东运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天球概念的出现,即是把天空中所看见到的天体,投影到一个无限大的半圆球面上。地球因不断自转导致其自转轴的方向逐渐漂移,大约历经25,800 年的周期,使原本指向北极星(小熊座的勾陈一)的自转轴,在13,000年后,将会指向天琴座的织女星。

        地球的自转轴大约倾斜23.5°,加上地球公转的因素,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不断变化,使地球上产生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2422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太阳的直射点不断地在变化,也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主题二: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月相、日食、月食、潮汐

林嘉乐(高一理孝)报道

        茶休后上午10时35分,活动正式进入主题二的第一环节,即“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主讲者为陈伟伦老师。陈老师首先概述月球形成的三大理论,其中包括“俘虏”理论、“分裂”理论及“碰撞”理论。

        “俘虏”理论主张月球原是个独立的天体,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因太过接近地球而被地球的重力所捕获。但经由美国阿波罗计划探测的结果发现,月球缺乏铁、镍与其他地幔的成分,与小行星或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成分完
全不同,所以这个理论已逐渐被放弃。

        “分裂”理论认为,地球曾经因自转太快而分裂为两块,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计划探测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月球真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那么它的组成应与地球十分相似才对,事实不然。

        1970年代诞生的“碰撞”理论,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月球形成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发生撞击,残留的碎片形成了月球。这颗撞击地球的天体被称为忒伊亚(Theia)。“碰撞说”是目前最受青睐的科学假说,支持的证据包括: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方向相同、月球曾拥有熔融态的表面、月球拥有较小的铁核且其密度比地球低。最后,月球和地球岩石拥有的稳定同位素比率是相同的,这意味着相同的起源。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主题三:太阳特征和其活动

 黄栢捷(初三仁)报道

        午餐后,下午1时10分,陈伟伦老师为大家带来第三场主题演讲“太阳特征和其活动”。

        一开始,陈伟伦老师指导大家进行太阳观测。他说,太阳是最靠近地球的恒星。虽然太阳看起来小小的,但其实却是太阳系的主宰,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的物质组成占据了太阳系所有物质的99.8%。太阳的内部有对流区、辐射区、核反应区。对流区的温度介于5,500°C至200万°C;辐射区温度为200万°C 至1,500万°C ;核反应区温度则为1,500万°C 。

        此外,太阳大气有色球层、光球层和日冕。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的橙红热气层,温度介于几千至几万°C。我们所见到太阳的可见光,几乎全是由光球发出的,温度是6,000°C。 日冕位于大气最外层,温度是一百万°C。


        那么,究竟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陈老师续称,太阳和地球平均距离150,000,000公里,这个距离也称为1 天文单位 (AU) 1 AU = 149,597,870 km。光的速度 = 每秒 300,000 公里,光从太阳传到地球约需500 秒 = 8分钟20秒。


        “我们通常都是用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太阳时,请别使用肉眼直接或通过望远镜观测太阳,这样眼睛会在一瞬间致盲。观测太阳勿用一般墨镜,应使用专业标准的太阳滤光片。”

        陈老师讲解,我们透过太阳滤光镜看见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可以观测到光球层的太阳黑子。太阳的极地区自转一周需要36天,太阳的赤道地区自转一周需要26天。太阳表面的活动有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黑子、日珥及耀斑。太阳黑子是可见光下呈现比周围暗的斑点;日珥是从色球层喷出的明亮气体云;耀斑是在太阳的盘面或边缘观测到的突发的闪光现象;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风和磁场突然喷发大量物质至太阳的日冕之上或进入星际空间中。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主题四:天球概念、四季星空、地理纬度和星空的 关系、星空长时间内的变化

       
郑凯尹 (初二勇)报道      

       第四场活动主题为“天球概念、四季星空、地理纬度和星空的关系、星空长时间内的变化”,主讲人是张惠洁老师。首先,张老师给每位老师分发两张分别为南北和东西的星图,指导大家辨认投影在天球表面上的星座。天球是人类假想的一个圆球,里面包含许多我们所观测到的星星。

      “靠近赤道的国家在不同时间能看到不一样的星星。如果是在南北两极,常年只能看到北斗七星或南方十字座,原因是它们低于地平线所以看不到。”

        张老师说,如果有一个天球仪,就可以用刚才所分发的星图来辨认真假。天球仪是将星空表示在一个球上的一种天文仪器。在天球仪上恒星和星座的位置可以不变形地显示出来,但是观看天球仪的人是从仪器的外面来看它上面所显示的星座,因此它实际上是天球的一个镜像反射,我们看到的星星就如照镜子一样,映像是相反的。

        张老师也为大家介绍黄道十二星座,她说,人类古文明就是靠星座来辨认月份和季节的。从前,人们由星座的外形配合神话来为各个星座取名。当时在天球赤道附近跟北天的星座大多是以西洋的希腊星座神话为基础命名的,这是因为这些星座在北半球的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地就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大多自古就有比较一致的名称和形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与天赤道附近的星辰,区分为二十八个星宿,又再分成四大星区,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个星区各有七个星宿,每个星宿也都有各自的吉凶与个性,可说是中国的十二星座占卜。

        为了让在座的老师们更具体地了解四季星座的东升西落和地球公转,张老师邀请六位老师出来演绎四季星座的变化和地球绕太阳公转。

        接着,张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地理纬度和星座之间的关系。她说,其实天空中的星星与地理纬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北极圈附近只能看到北斗七星;南极圈附近只能看到南方十字座;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就能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不一样的星星。
        

Song Fest Competition 2017

Reported by ELC

    Congratulations to all students who took part in the Song Fest Competition for the second consecutive year. It was indeed a moment full of  anticipation. Three best classes from each Junior level were selected to compete in the finals which was held on the 11th of April 2017.

    The Song Fest Competition was solely organised for Junior level classes which provided an enriching singing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for all teams as students were given a platform to create, compose and cleverly present their songs on stage. Students earnestly and enthusiastic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which displayed an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all junior classes. Teachers together with their team of students brainstormed and collaborated to produce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o attract the judges in order to get the highest score by displaying a range of variation in their singing.

    The song selected could be based on a famous tune of any genre with self-composed lyrics. The song could  b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capella with any props rather than musical instruments to produce sound effects. Judging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creativity, originality, lyrics (content and expressions), rhythm and tempo, and lastly, the wow factor. While waiting for the winners to be announced, the audience was kept engaged with  a video from the “Not Quite Right Competition” organised by Sunway University where a team of Hin Hua High School students emerged as Champions in 2015. This definitely kept the audience entertained as it was rather funny and filled with excitement.

    The judges for the competition were Ms.Alice Ong who was the chief judge, Ms. Prem and Ms. Suchatra. Ms. Alice Ong was a former English teacher at Hin Hua High School with a whole lot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music field. Ms. Alice applauded and appreciated the singing talent of the students in her comments. She also said that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d talent, determination and team spirit  in staging their performances as acapella or even composing a song is not an easy task for young learners. Ms. Alice suggested some areas of improvement for the participants where she commented that the teams need to work more on having good eye contact with the conductor while on stage. Another aspect to ponder for the participants was that the drumming and beating of equipment overpowered the singers’ vocal projection.

    Finally she concluded by saying all teams had staged a brilliant performance, but there could only be one winner. Ms. Alice announced the winners and Madam Boo, the Vice-principal and Hea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 gave away the prizes to the winning classes.

Forum Competition

       
     Reported by ELC

      The annual Forum Competition for Senior classes was successfully held at the YTL Hall on 25 April 2017. It was organis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to promote the use of English, to encourage public speaking among students and to create students’ awareness on current and social issues. 

       Forum is one of the speaking activities that involves all the Senior students. The  English teachers organise their students into groups to analyze certain topics, conduct discussions, write scripts and present during the activity lesson. It usually takes 2-3 months to prepare and present the topic chosen. The seniors had the preliminary round on 17 April 2017 and only three best teams from each Senior level were shortlisted to present in the finals. 

   
   During the finals, nine teams presented various interesting and realistic everyday topics ranging from K-Pop Culture to modern theories discus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each presentation, the panelists had to respond impromptu to one question posed by the judges. Besides testing the in-depth knowledge of topics presented, this Q & A session also served a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participants to demonstr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fluency.

       This year, we were honoured to have two external judges, Mr Muqriz, the chief judge, who is currently the trainer for the English Debate Club at school and his counterpart, Mr Muhammad Azim. Mr Muqriz has got a lot of experience in debate competitions, as a debater as well as an adjudicator,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hile the judges took time to finalize the scores, the audience were entertained with one of the song performances recorded during the Song Fest Competition held for Junior classes two weeks before. Mr Muqriz applauded the participants for boldly choosing challenging topics that needed much reading and research. He also added that some topics had emotional outreach and advised participants not to be too indulged in emotions when presenting. Although, the overall presentations seemed impressive, he commented that some sounded scripted and not natural. Therefore, he advised the participants to include good conversational tone when discussing and having effective eye contact not only with the audience but with the panelists in their group. Lastly, he advised participants to practise applying the right social cues when presenting.

兴华人 徐凤麟副校长


        访问当天,徐凤麟老师谈笑健朗,一点也看不出已年逾七十。徐老师从事教职多年,如今退休后颐和度日,娓娓道来自己在兴华走过的点滴,记忆仿如昨日。

       1968年,甫自南大数学系毕业的徐老师受同学之邀,获知兴华正招纳各科教师,便与同学黄瑞利老师、后来的郑瑞玉校长前来兴华应聘。隔年开学,徐老师便成为了兴华数学科教师,搬进了当年的校内旧宿舍。他回忆道:“当时刚好遇上校友会晚宴,我们顺便参加也当作面试,然后就确定了1969年开学即上任。从此在兴华服务了三十四年,直到2002年退休。”

       1968年,兴华面临关闭的情况下,董事会应当时形势所需,彻底进行改组,以校友会为主力的领导团,起而全面改革校政。当时学生不到三十人,后来招生增至六十余人。师生少,功课作业也少,虽说总共六个班级就教了其中四、五班,但每班人数不到十人,最少只有两人,老师们在余暇时间就跟董事、校友一起修理校内桌椅,傍晚就去除草。往年,兴华校舍前是一片荒草地,一下雨就淹水成池,一淹水了大家就和学生去抓田鸡;晚上睡觉时,被子湿水,就梦见在拉网捕鱼。提起当时克难艰辛的景况,徐老师笑着说起许多自得其乐的有趣轶事,并补充道:“因为董事部对老师很尊重,才会留下来,一心想把学校办到最好。”

        当年,教师们的薪资很少,刚任职时起薪才一百八十元,加四十元生活津贴,总共两百二十元。“那时候还是单身,哎呀,就是够吃够用,没有剩下,不能给家用,真的很苦。最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钱,无法给多点薪资,只能提供其他学校一半的待遇。不过我们也能理解,心想有饭吃就好了。每当过节几乎都受颜振聪副董事长邀请到他家去,他对我们老师很好,就像兄弟一般。”自大学毕业,年轻的徐凤麟老师,就这样仗着一股豁出去的劲儿,一步一脚印陪着兴华走了过来。


33校友荣获双威大学独中奖学金

林纪一报道
        4月26日(三),我校共有33名校友在由双威大学举办的2017年度独中奖学金颁发仪式中荣获总值92万9600令吉的奖学金,升学与国际事务处李辉祥主任代表我校出席是项颁奖仪式。今年,双威大学颁发总值近482万令吉奖学金予来自全马24所独中,共161名学术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杰出的学生,兴华为全场受惠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

        双威大学为独中生而设的奖学金共分为6项,即丹斯里谢富年入学奖学金、双威大学领导力奖学金、双威大学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校长奖学金、双威才能(音乐与体育)奖学金及双威卓越奖学金。我校共有13位学生成功获得双威大学领导力奖学金,他们是余曹宾(2016年高三文商信)、张卓安(2016年高三文商义)、理哲(2016年高三文商义)、沈治伸(2016年高三文商义)、翁嘉穗(2016年高三文商和)、赖佩琪(2016年高三文商平)、谢咏澔(2016年高三文商平)、黄沁玉(2016年高三文商平)、郭贝玓(2016年高三文商礼)、吴沛恒(2016年高三文商礼)、王咏祥(2016年高三文商礼)、童渼惠(2016年高三文商礼)及郑淑齐(2016年高三文商廉)。

      另有17位学生成功获得丹斯里谢富年入学奖学金,计有吕洁盈( 2016年高三理忠)、林佳乐(2016年高三文商信)、董恩琦(2016年高三文商信)、练羽翀(2016年高三文商义)、夏慧仪(2016年高三文商和)、邓舒宁(2016年高三文商和)、林晓萱(2016年高三文商平)、许雨嫣(2016年高三文商平)、邱宜庆(2016年高三文商平)、曾敏儿(2016年高三文商平)、陈紫琳(2016年高三文商平)、颜金霖(2016年高三文商礼)、郑枫嬑(2016年高三文商礼)、林金碹(2016年高三文商礼)、洪玮璇(2016年高三文商礼)、吴敏倪(2016年高三文商廉)及吴顗芳(2016年高三文商廉)。此外,我校也有3位学生成功获得双威大学独中生特别奖学金,他们分别为邝信谦(2016年高三文商义)、陈幸瑤(2016年高三文商平)及方雄濠(2016年高三文商礼)。

        我校谨祝成功获得双威大学独中奖学金的同学在未来的学习生涯力争上游,前程似锦!



跆拳道 @为人之道 访蔡康耀同学

王立恩(高三文商和)王嫆晴(高三理仁)采访

1.康耀,你好。请问你在什么契机之下走入跆拳道的圈子?期间曾停止训练吗?
        小时候的某一天,下着象棋的我被身旁正练习跆拳道的人们吸引了,对跆拳道的好感油然而生,在父母允许下,我自然而然地走入了跆拳道的圈子。一路至今,期间有一年的时间我没有接触跆拳道,那时我13岁,刚进入兴华中学,首选的学会并非跆拳道。但过了一年,我发现自己无法抵挡拳道的魅力,所以就转换到跆拳道学会,继续学习。

2.学习跆拳道,日常生活比起其他同学,你会更忙吗?
        我并不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日常生活有太大的不同。只是由于一个星期有三天的练习时间,因此需要懂得分配时间。平常练习完毕,回到家后我会尽量抽空做功课,其实我的生活并不至于忙得头昏脑胀。


3.在上场比赛之前,你会觉得紧张吗?如何抒发紧张的情绪?
        通常赛前我都会专注回顾应付对手的方法,例如:假设对手速度快,该如何反应?假设对手身高与我有所差距,该采取什么战略?所以,我鲜少会觉得紧张,也不会被观众影响自身情绪。再者,我的参赛时间通常安排在比赛的后半段,一早就抵达赛场,经过漫长的等待,已不觉得紧张,当下只想比赛完毕,赶快回家。

4.高三的你,今年难免遇到很多测验和考试,你如何去分配时间?
        今年确实有很多测验和考试,再加上下个星期开始会有校庆的表演需要展开练习,所以接下来的日子,我的周日都会被跆拳道的练习所占据。不过,所幸在众多科目之中,我的数学科和物理科成绩比较好,所以无需担心。其他的科目,我会趁着星期六规划时间攻读。

5.分享令你印象深刻的参赛经验。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回忆倒不少。去年的第一场比赛,教练为了测试我的能力而安排我和不同等级的人比赛。虽然在那场比赛中,我以微差落败了,却与对方成为好朋友,日后我们还会代表
吉隆坡去比赛。另外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回忆,发生在初二那一年,由于我曾停止训练达一年之久,所以在赛场上败阵下来,当时,我被对手猛烈攻击头部,感到异常晕眩,最终放弃了比赛。

6.你曾在比赛中受过严重的伤吗?可会影响学习?
        其实比赛和练习一样,受伤是稀松平常的事。特别是近年来,在赛事晋级半决赛和决赛,尝试过要由别人扶着我离开赛场。受伤对于我的学习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比赛通常在学校假期前后进行。我享受在赛场中偶有挫折的滋味,受伤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人在受过伤后才能成长。


文创独旅 所谓幸福

                                    文/裴以璇(高三文商平)
        仰望天穹的时候,微风拂过我的脸,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在大热天喝上清凉的果汁,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听见父母亲在别人面前赞赏我的时候,他们温柔的目光投向我,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用心栽种的树苗破土长出,奋力地迎向阳光,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天气变冷的时候吃上一碗热面线,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对一个孩子而言,幸福来得特别简单;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幸福反而很难。孩子只关注于自个儿的要求被满足了,他们就感到十分的快乐。反观我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却烦恼别人会怎么夺走它,又或者看见别人拥有更好的东西而不甘。成长让我们领会天外有天,因此为了使自己胜别人一筹,我们习惯相互攀比,甚至恶性竞争,到头来我们内心的追求和梦想反而让我们不快乐。最终我们像是失忆了,忘了原本拥有的开朗、忘了自己一直很幸运、忘了一切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所谓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却可以从外貌看出来。一个人脸上的笑容,他的举手投足、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他有没有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件耗费精神的事?他有没有靠自己的专业,领一份光明磊落的薪金,养活自己甚至整个家庭?他愿不愿意发挥所学的知识,去扶持面对困难的人?这样的人从一次次的成就感中肯定自己,并继续发挥所长。所谓幸福,就是发现自我价值。

        幸福源于智慧。智慧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生活和教育累积而成的。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会影响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后天的教育则对人类的智慧有极大的影响。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事理、客观从容。然而,因为各种因素,世界各个角落都有无法上学的孩子,他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也失去独立的思想和智慧。这样的社会造成部分人通达、部分人迷信,部分人掌权、部分人奴役。所谓幸福,就是众生平等。

        究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有信仰寄托的人很多、慈悲乐观的人很多、飞黄腾达的人很多……令人遗憾的是,痛苦的人依旧很多。是宿业和厄运造就了我们的不幸啊!贫穷的人三餐无望,如何幸福?疾病缠身的人身心皆受折磨,如何幸福?看到别人的不幸的同时,要感恩我们片刻的幸福。世界如此不完美、生命如此不堪一击、苦难如此艰辛难挨,而我们正在一步步挑战,克服重重难关,跌倒了又站起来,步伐一次比一次稳固。所谓幸福,就是好好活着。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死去的人所盼不来的明天。假若哪天我们也离去了,曾经拥有的物质有哪样是带得走的?试着不去计较,试着不自卑、不懦弱,趁着我们还看得见幸福的时候,去感受生命的光彩动人。

图说兴华—— 1976年文娱表演


“Sing 歌唱秀”电影欣赏会


       为了配合推动阅读主题书展,新知图书联合我校图书馆与图书馆服务团于5月18日(星期四)下午1时55分在黄景裕讲堂举办了“SING歌唱秀”电影欣赏会。新知图书也报效了总值300令吉的购书劵,在电影欣赏会结束后的问答环节,10位抢答胜出的学生可赢取每人30令吉的书券。 

       “SING歌唱秀”内容讲述在某个小镇,居民都是动物,一只从小就迷恋舞台剧和音乐剧的无尾熊,长大后买下了
镇上最古老的剧院,但经营惨淡,面临破产。无尾熊立志要重振剧院生意,想出了举办歌唱大赛的点子,希望通过大赛来吸引全镇居民再次光临剧院。殊不知,老蜥蜴秘书把大赛奖金从1000美金误打成10万美元,让此大赛成为了城中盛事,也为大赛和剧院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最终经过海选胜出的选手,虽各有各的烦恼和障碍,但都秉持一颗热爱音乐和追逐梦想的心,使赛会画下圆满句点。


       









       电影当中穿插了85首热门歌曲,勉励大家齐心协力,排除万难完成梦想,十分具有激励性。







坚持梦想
尤瑾若(初二廉)
        这部电影真的很有创意,把动物和人类世界融合为一体,有很大的特点。内容搞笑中带出了不同角色对梦想的坚持和渴望,虽然经历种种挫败,但最后还是站了起来。它激励我们:当你已经跌到谷底,也要继续努力绝地反弹,我觉得梦想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


用书券购买好书
陈芷微(初二忠)
        这是一部搞笑又有意义的电影,鼓励我们勇敢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惧前方的困境。影片中有许多好听的歌曲,我十分喜欢。最后,感谢新知图书报效书券,鼓励同学们多看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