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 2017

李志祥博士:我们就是家! ——谈沟通与家庭关系 01

黄乐仪老师报道

         5月19日(星期五)晚间8时,我校家教协会于黄景裕讲堂举办亲职讲座,讲题为“我们就是家!——谈沟通与家庭关系”,主讲者是我国专业注册辅导师李志祥博士。李博士毕业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辅导学博士,主修全人幸福感辅导(Holistic Wellness Counseling),曾担任爱FM辅导节目“夜点心”常驻嘉宾辅导师、各大报章、杂志、电视、电台特约专栏作者、评论。著有《走出自己的未来》生涯规划实战手册及《让自己Q一点》生活心理实战手册。

        李博士赞扬我校家协成员百忙中抽空出席讲座,一直以来也十分落力于促进亲子与亲师之间的沟通,此番努力在当今亲子冲突普遍升温的科技时代,尤为重要。首先,他邀请听众表达本身对这场讲座的期待,并综合听众需求,表示将以“沟通”为主轴串联亲子沟通、伴侣沟通与亲师沟通等议题,作为讲座的主要内容。

权威式与溺爱式管理
        他说,大部分人都经历下列两种最为普遍的亲子模式:小时候做错事,首先会被父母严厉处罚,驱逐到天井罚跪直到父母觉得足够为止的权威式管理;或者变相的、自以为是“爱的教育”的无上限溺爱亲子模式,而这类父母本身也还没成熟到可以带小孩,其实他们更需要被教导。

        “以前,大家都说‘养儿防老’;如今,我们喟叹‘养儿啃老’。”李博士进一步询问:“请大家思考,一个家庭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因素连结着一家人?”
现场听众积极回应,纷纷提出:需求,以孩子的需求连结、爱、电话、血缘、感情等答案。李博士不置可否,他表示大家的观点都真实反映了当今社会连结亲子关系的种种因素。 
“无论何种方式,最终都需要藉由‘沟通’来表达。亲子交流的初衷是爱,但一旦表达不当,就会对对方形成约束。”

被动型vs攻击/指责型
        他强调,孩子会透过观察父母之间的沟通来学习,包括一切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一般上,我们把基本的沟通模式分为以下两类:

        李博士表示:“攻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总是在骂人,而助长其火焰的往往是被动型者。攻击型碰上被动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最典型的沟通模式。”



        接着,他邀请现场听众到台前模拟三类常见的沟通模式。

青少年问题反映家庭状况
        他说,在此不健康的家庭氛围下,严重扭曲孩子的心智成长。

        “最常见的情况有两类,一是孩子躲到房间,把自己和家长隔离;而性子较为刚烈的孩子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念头。”

        李博士与大家分享,其辅导生涯中曾经遇到一个经常发生车祸的孩子,这孩子过马路老是被车撞,并且每一次都伤势严重以致必须送院。经过其悉心辅导,才发现原来孩子的父母正在办离婚,双方关系势同水火。只有当孩子发生状况,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父母才会终于放下成见,双双赶到医院来看望他,并且同心协力照顾他。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发生问题时,究其背后其实是因为他想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反映的不是孩子本身,它反映的其实是整个家庭已然出现状况——无辜的孩子夹在两个大人之间,显得非常焦虑与无助,唯有当孩子发生严重的问题,父母才会重新把焦点放回孩子身上,愿意停下来倾听他的心声。

        李博士续称,不健康的家庭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最常见就是产生了一味讨好父母的小大人,他们诚惶诚恐,情绪极度敏感,一直在压抑自我来照顾两个大人的情绪,这不是他这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重量。更甚者,攻击型者会教唆孩子一起指责被动型的一方。

        “当今青少年的忧郁症和精神疾病越来越多,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就是不健康家庭的产物,孩子长期面对父母的精神勒索,表面赞成底下却行威胁,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