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17

每月书讯 5月份书讯 我读《我当黑帮老大的一天》——对“研究”二字之反思

        你若问我,为何选择读这本书?这本书,当时(即2016年11月)是摆在咱们图书馆新书的区域,我总会在那逛逛。那时我特别着迷印度文学(其间也正在阅读《Q&A》,也是一本相当迷人的书)!随手打开此书,看看介绍,那几行字深深吸引着我。首先作者是印度人,其二是因为这本书是针对他在贫民窟的研究,所做的田野调查。那个时候,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学生。他踏入大学附近几如废墟,且住满贫穷黑人的国宅区,目的是想找人回答“都会区贫穷现象”的研究问卷。但却被其国宅黑老大调侃地说“想了解我们这些人,你最好和他们往来,搞清楚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你那种问题不会有人回答的,你必须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在街上混”。他说的是如此贴切,也在讽刺圈外的一群研究者。

故事正是从“问卷”开始,即围绕在作者所踏入的“泰勒国宅”而展开!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的好奇心似乎被锁紧了。你们是否好奇,任何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些较稀有行业之人的生活?想过“大哥大”的生活是如何的吗?或者一个贫穷之人,他们到底是怎么过活的?你也许会回答我很多你曾看的文字描述,或者各种统计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概念,但我们(或说研究者)却忘了我们应该走入(注:即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去探讨。比如说,网络世界带领着我们做各种的事情,看各种的资讯,有人或许会认为,哪怕不出门,我也可以知道天下事,这也是我们小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不否认这个确实很好,但我想说,若有那样的可能,或许走出我们的“门”,去看看世界,我们会得到不同的体悟,甚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贫民窟,或许我们从各种管道上都知道它的存在,或许在我们的脑海中也能勾画出一些画面。但在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肤浅。他们的生活因为贫穷所导致的无奈与无助,他们必须想尽办法让自己可以活下去。也许他是个皮条客;也许他是个在楼梯间召唤客人的妓女;也许他是个贩卖毒品的小子;也许他是地下市场的小贩;不管他在楼里的身份是什么,整体文字描述体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大家在努力让自己活着。因为贫穷,犯罪的可能性自然就高,所以就会有黑老大来管着他们。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得给黑帮一点“税”,那在你遇到任何麻烦,他们就是你可以求助的对象,或者说,他们是保你安全的人。你可能读到这里会很疑惑,那“警察”呢?嗯,警察不会来,救护车也同样不会来到这个地方。



        这本书,很清楚地反映了贫民窟的社会现象。比如某章节,是针对地下经济市场的研究。你可有想过他们的收入吗?到底在一个贫民窟的社区里,他们可以做些什么以外(或许我们都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想法),其实可有想过他们每个月,或每一次的交易可以换来多少钱?在这本书里,清楚告诉你,什么行业赚得最多,也告诉你其他行业的大概收入。比如泰勒国宅的妓女,每周有100美元的收入;而收入最差的是捡废铁之人,其收入每月100美元。你可有想过,如我一个月给你100马币,你还能怎么生活?尤其,当你还有家庭需要兼顾。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在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情感处理。此书作者的研究对象不是特定的某个人,但却多亏了黑帮老大JT的帮助。JT甚至也以为作者会为他写传而有优越感。人与人的相处,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相处久了,JT也习惯了作者的存在。到后期,JT也很积极地安排作者去参加上层的聚会,只是作者的论文总有尾声的一天。此时,作者还是得出席那些聚会,只是要如何去交待——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他的研究已经到了尾声,或者说已到了需要离开的时候?或许研究者(不管任何领域,任何人)一开始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贡献于这个社会。或许希望在展现了贫民窟的现象后,他们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实际上会是如何?那所谓的“研究”,其目的或意义是否可以达到?我对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总是感触颇深。“我忽然明白自己这些年来到底做了什么:我来、我看、我拿走……我可以选择何时离开国宅,他们不能。等我结束研究贫穷,他们还是要继续贫穷活著,很久很久。”对于读者而言,我看到的是作者和他们住在一起前前后后近十年,这一点已让我非常佩服。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远远比统计的数据来得真实,也刻画出真实的贫民窟。
        若你对贫民窟有着好奇,不妨翻阅此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