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6, 2016

国际太空站的运用和科学实验 陈日佳博士



张羽晴(初三礼)报道
   6月23日(星期四)下午2时至3时30分,天文学会邀请陈日佳博士于我校黄景裕讲堂进行“国际太空站的运用和科学实验”讲座。
    陈博士毕业于英国雪菲尔大学化工系,目前在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化工与环境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水流、复合聚合物和微型卫星推动器。其业余喜欢研究军事与航空科技,目前在《星洲日报》执笔“天马行空
”专栏。
国际太空站的特别之处(The Uniqueness of ISS)
    陈博士表示,国际太空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卫星,内部可以让太空人员居住。它距离地球表面高度大约是330至410公里运行,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调整运行高度,每天会环绕地球15.7次,平均速度为7.7 km/s,长时间处于微重力的状态。人类在地球上,也能用肉眼看到国际太空站。
    他说,在地球由于重力的关系会将血液往下拉,使血液能流通至身体各部分。而在太空,由于处于真空状态,血液会
快速流到头上。这将会导致我们的小腿、眼睛、脸和颈项肿胀,鼻塞等。长期生活在太空中,会导致骨骼流失大量的矿物质,如:钙、钠、钾等。同时,由于骨骼不受任何阻力,人体也会快速长高。因此太空人员每日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做运动,以便尽量减少太空失重对人体的伤害。
生物科技的研究
    此外,太空人员也在太空中进行生物细胞、植物科学的研究,也观察到水在真空环境中是呈粒状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可膨胀式的住所”,在太空中进行这些实验,是为了日后人类能生活在太空中,以解决粮食、医疗、住宿等问题。
    讲座尾声,陈博士与大家展开交流。经过这场讲座,我们更加了解国际太空站的运用与太空生物科技研究,受益不浅。

1 comment:

  1. 您好,我是网络媒体ONFM的Jeffrey,欲邀请陈日佳博士接受访问,请问你们方便提供陈博士的联系号码吗?谢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