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2024年第二届兴华文学奖,6月28日(星期五)晚上8时至10时也迎来了第7场爱阅读读书会——兴华文学奖系列讲座(3)文学三感:感受、感动、感同身受。此次读书会由兴华中小学校友会、人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组联办,教务处、图书馆、学校教育资讯与文宣室协办,特别邀请傅承得老师担任主讲人,由我校人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组组长、学校教育资讯与文宣室主任谢锡福老师担任主持人。
傅承得老师已不是第一次来到我校进行文学相关的讲座,有不少同学对他之前的分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锡福老师介绍道,傅承得老师是一名民间讲经人、书法导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任教华文独中13年,在离职前担任了署理校长,曾参与创立大将书行及大将出版社并担任社长,著、译、编作品大约60种,并且在2016年创立了“傅承得经典学堂”。
傅老师强调,在写作这门课题里,对文字的掌握是最重要的,想要让自己的故事成为一个“文学作品”,便必须具备足够的词汇量,好将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看见自己所看见的世界。作家就像是一个工匠,若是连自己的工具都无法掌握,所创作出的作品自然不能够称之为“文学作品”。
写作的时候,除了必须具备充足的词汇量,要设法让自己的作品里具有属于自己,有意义的想法和能够感动人的因素。好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字应该是精简的,因此在考量以上几种因素之后,还应该检查一番自己的文字,将其中不需要的、不重要的部分去掉,去芜存菁。傅老师说,一个“文学作品”应该是能够感动他人的,那么,究竟一个怎样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动?
傅老师向大家分享,他的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生。我们也知道,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会迎来的终章,那么,在永远闭上眼以前,在这短短数十载里,我们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让自己的文字里有着不同的故事?阅读,便是让一个人的作品里能够有不同故事的主要原因。古今中外,几千年下来,这世界上积攒了无数的故事,人们用生命去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也让我们有了一个渠道,去了解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种族,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很多人都对文学有一种下意识的认知,认为文学是用来讲道理的,傅老师不否认这一点,但他进一步阐释,文学主要是用在感受人生,让我们能够去体验那些没有体验过的东西,让我们能够在文字里感受到自己无法定义的感受。宗教和哲学,才是用来讲道理的,文学则是将人生的感悟、感受记录下来。傅老师说,那些让读者铭记在心的作品,大多集中于作者的感受。
那么,主题里的“感受”又是什么?傅老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感受就是我们把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的情感,投射在外在的、客观的事物上。比方说你看到一朵花,你会有什么感受?花的存在本身是普通的,因为它无处不在,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可若是一个作家、一个创作者看见了一朵花,他的感受可能会比寻常人来得要深。也许你对待花草、对待周围的事物都采取了一致的态度——视若无睹,这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无法从那些寻常的事物中受到启发,拥有对其的“感受”,想要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多少还是会有些困难。
傅老师从对待花的态度继续展开往下说,提起了他小时候的一个经历。那是一个雨天,有一朵花在雨天里缓缓绽放,那一幕让他的内心深深受到触动,并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甚至,那是他记忆的最初,他和他的大姐的相处时光。他说,那只是个平凡的一天,外头下着雨,他的大姐却提出要一起去看花,于是他和他的大姐傻傻地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等待着花苞慢慢张开。
《兴华月报》2024年6月号
https://www.hinhua.edu.my/ebook/2406hinhuamonthly/mobile/index.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