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2, 2021

2021学年班导师工作坊

1月18日(星期一),为提升本年度班务的推展和确保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我校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了班导师工作坊,并特邀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助理教授王淑慧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教育与社会文化及教师教育等。

王博士说,作为新时代的班导师,尤其在疫情的挑战下,正面临不得不快速调整原来的教与学模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AI和5G技术的涌现,师生的技能技术焦虑和生活形态的心态都面临了重大改变,而人类文明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面对当下,和适应未来。

当天,王博士将演讲分成三个大板块,即“破框:教育现状”、“再建:新时代的教育”以及“共处:重新看待选择”,进行探索和分享。

第一部分:“破框:教育现状”

王博士将班导师定位为领导人,因此除了需要落实工作也要有更宽广的思维,并须懂得从大教育的环境探讨落实、经营教育的方式。在疫情期间,教育信仰危机浮现、教师教学压力倍增和管理体系应对疲弱等问题,使得“教育跟不上现实的变化”,成为各方对教育的普遍判断。

王博士表示,教育是特别需要信仰的事业,对教育的信仰使教育工作者相信教育能为学习者带来贡献,并相信此价值是值得付出的。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从传统价值和规范受到激烈地冲击,新的价值标准尚未形成或成熟,导致组织或个人在角色、行为活动因为缺乏评判标准而出现失范举措,渐显教育信仰危机。据她了解,去年有多位年长老师退休,就是无法适应疫情时期教育模式的变化。

其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效不佳的表现,直接冲击教师的教学效能。新常态对教师提出新要求,而新时代则考验了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能力,在线教学对教师教学效能要求更胜以往,例如,教学比重的分配是老师需要重新审视并选择的。

其三,心理失调问题日益突出,与当前价值体系的混乱有关。当心中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有所出入时,价值观产生冲突,价值体系开始出现混乱,进而引起心理上的冲突。疫情凸显了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考验管理方式的应变能力。

王博士补充,现实境况的破框提醒我们思索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第二部分:“再建:新时代的教育”

王博士表示,疫情使教育者再思考华文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存在价值,并且再构建教师在新态势下的教学技能与效能,和再检视教育管理体系的治理机制等,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划分如下:

1. 强调发展导向育人理念

即通过知识的价值性、学习方式在教与学的效能和提炼生存观来实现:

a.课程观:
● 积极推广从单科到综合学科
●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从工具属性到个体发展,回归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本质
● 从共同性到个性化,提升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b. 学习观:
●  倡导U型学习,学习应是自外向内,有意识地学习、巩固知识,再自内向外,获得创造未来能力的过程。


c. 生存观:
●  具备发展导向的“责任生存”理念,是后疫情时代的华文教育再构育人理念可以借鉴的理念。“责任生存”即是为自己在疫情的大环境底下的生存负责。

2. 实践深度导向双线教学:

线上线下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在线教育的成效仍然备受质疑。因此,实现深度导向的教学,着重于知识的处理以及对于教学的反思和批判,可以促进无论是在线上或线下教学的效益。


3.构建变革导向管理体系:

a. 适应时代趋势
●  应针对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与后疫情时代的信息社会相适应,是时代趋势发展的必要举措。在信息科技化下,具备更强适应力的华文学校,必能更稳健的走在时代的浪尖。

b. 构建变革意识,包括:
●  持续发展意识
●  拥抱时代意识
●  资源共享的意识

c. 推行扁平化的管理组织
●  提高学校班级管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趋势。


第三部分:“共处:重新看待选择”


王博士强调,为人师表需要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即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和心态,以适用于自主学习,并在班级管理中贯彻循环式的PDCA,让学生学会做选择。班导师需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行选择自我适宜的方法,同时学会筛选网络资源。她说,班级管理应该以确立目标、明晰方向、携手共进和持续经营作为主干,并以拥抱时代态度贯彻教与学。

随后,在班级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分享中,王淑慧博士通过低度教师控制取向(雷德和华顿柏理论)、中度教师控制取向(库宁理论)和高度教师控制取向(斯金纳理论)的介绍引发班导师们的思考。王博士将线上的老师分为八组,让老师们探讨线上教学案例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判定自己在教学倾向中的取向,自我了解之余也进行反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