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民国的慢船》线上导读会 马华文学随时可能会消失? 从马华文学谈身份认同、马共与写作01


        为了提高师生对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品的关注、增加阅读与交流,陈胜耀老师于8月19日(星期三)晚上8时,导读黄锦树的小说《民国的慢船》,探讨该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马共书写与文学写作。导读会由谢祉毅老师主持。我校今年的“教师悦读分享会”,因为疫情关系,改为线上举办。当环境不受限制,同时开放让学生参与,达到了师生共同研读一本书的美好画面。

        谢老师在开场的介绍中,分别以断奶论、烧芭论及经典缺失论来介绍关于黄锦树的事迹,以让大家更了解黄锦树于马华文坛的身份背景。黄锦树于90年代导弹般地抛出了马华文学作品必须与“北国的母亲”—— 中国文学切割的断奶论,认为马华现实主义小说应一把火烧了的烧芭论及提出了马华文学经典缺失论在马华文坛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也奠定了他在马华文学史上的地位。

慢船到民国
    接着,陈老师以《慢船到民国》中七个定居在台湾而不愿返马的个案,与大家讨论作者在小说中所指涉关于身份认同的课题,这些个案中的主角,都是在台湾戒严时期搭船从马来(西)亚到民国(台湾)。他说作者在数个个案中,特别凸显主角的政治认同,带出国共内战后,大部分在台的马来西亚人较倾向于中华民国或国民党的历史背景。

    另外,作者巧妙地将故事中的两个女性个案,设计成没有政治认同的角色,他们都是为了婚姻而留在台湾。这间接带出该时期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角色与意识,皆比男性来得低。

在台马华的身份认同
        80年代“华文小学要不要被消灭”的热议令黄锦树意识到自己要么留在我国成为二等公民,要么远走他乡去寻找更多的可能。马来西亚华人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呢?陈老师叙述了自身留学台湾的经验,他发现自己即使与台湾同学说着相同的语言、拥有相近的饮食与文化习俗,但彼此在政治与国家立场的不同,时刻提醒着他身为马来西亚人的身份,也更加确定了自身作为大马华人的身份认同。他的经历让黄雅幼师及颜毓菁师产生了共鸣,纷纷表示自己也因家人而选择在留台毕业后回国。

马华文学中的华人史
        黄锦树的作品中向来充斥着马共和许多华人历史的色彩。陈老师借黄锦树向马共总书记陈平致意的《雨纷纷》表示,其“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的表现手法耐人寻味,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同时,他也鼓励读者阅读时一定要再三查证书中所写的史料,以免被书中虚构的情节混淆。马华文学作品中参杂了许多马来西亚方言与当地语言,如“Tongkat Ali”、“骨痛热症”、“羔呸乌”等,使他国读者饶有兴味。

        陈老师提到,虽然黄锦树曾批评马华革命文学的长篇小说作家妄图让小说成为华人史,但中国读者也在地小说看见了华人史。对此,他以“马华文学应不应该担负马华历史的存续?”提出疑问,得到了严伟扬师的回应:文学与史实虽然不相违背,但两者仍具有差别。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