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0, 2018

吟唱美好,兴华有乐 华夏诗曲吟唱行02

咏诵的八种乐器
        于老师阐述,“诵”的概念表达一定人文含义的最美好声音,“赋”更多的是表达诗词的内容。“诵”则其语言一定要有具备音韵的节奏、声调抑扬顿挫。古人有“歌颂”也有“唱诵”,三千年以前中国历史上就有一批专门从事“歌咏”或“唱诵”的专才,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人在咏诵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穿着、讲究礼,在礼仪的氛围下进行。

古人咏诵需要使用八种由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包括:钟镈(金属乐器)、磬(石头乐器)、鼓(皮制乐器)、琴瑟(蚕丝乐器)、箫箎(竹管乐器)、匏(葫芦乐器)、埙缶(土质乐器)及柷敔(木头乐器)。

        中国的诗词有平仄、音乐是八音和谐,咏诵时以自然界天然的材料发音、汇拢一处;彼此唱和,相辅和谐,因此中国人有“和”的文化,希冀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中国人以“礼”区别尊卑,“乐”使众人凝聚一心,彼此感受同源血脉的亲近与温度。

二言诗与四言诗
        于老师表示,汉字有别于西文,A、B、C至Z单个看是没有意思的,仅仅代表单纯的符号,但汉字一字一音一义,每个字都有丰富的人文含义,每一个字都表述了一个完整的内容。汉字一字就像一幅画,两个字犹如手机上的一个小视频,众多的词汇合奏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及百花齐放的思想。相传黄帝时期,出现第一首二言诗《弹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样式,《弹歌》两字一韵: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
中国人把汉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平,一部分是仄,两句语言有长有短,比如:闻花香;狗屎臭,“香”和“臭”的读音有长短。从二言诗发
展到《诗经》,《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具有丰富的涵义。

        “古诗词字少却内容浩瀚,四、五个字就是一句诗,一、二百字已是千古名篇,犹如我们写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因此我们读古诗文时,要把这些丰富的内容、语言的色彩与文学蕴含都表达出来。”

华夏诗曲吟唱古义与今译

        于老师指出,现代人常把《诗经》翻译成白话文,再以其理解的感觉来朗诵,他以《关雎》为例,今人大多误认为这是歌颂一对水边上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因而诠释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向往。但古义并非如此,古人道《关雎》为《诗经》之首章也,讲的是后妃之德,一个女孩从小要培养怎么样的德行,以期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在吟唱《关雎》时,神态肃穆,一般念到第四句的“君子好逑”,今人会把“好”(hǎo)读成好(hào),“好(hǎo)逑”的意思是“君子的好配偶”;若读成“好(hào)逑”,君子喜欢追求配偶,“君子”成了“登徒子”错一个音整个意思就拧了。

        此外,诗篇暗示的是一场典礼才有的音乐规模。周代举办典礼,堂上一般有乐工歌唱,用琴瑟伴奏,古称“升歌”;堂下庭院则摆设钟鼓笙磬之乐,升歌之后,堂下演奏,称“间歌”。升歌与间歌相应和,是一场典礼的歌乐之局。《关雎》先言“琴瑟”,再言“钟鼓”,暗示典礼的场合,符合周礼用乐的规矩。《关雎》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爱情诗”,而是婚姻典礼的乐章,以周文王夫妇为榜样,反映儒家处理夫妇关系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

华夏礼乐与典礼
        于老师续称,《诗经》最早出现的三首,都跟庙堂的祭祀有关。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由礼仪所构成的各种礼典及生活礼俗,积渐成多、由简到繁。《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就是在这些礼俗中产生的,或者是为了典礼而创作的。《诗经》的时代开始有堂上、堂下,堂下姑娘敲着鼓来揭示礼仪的层次,这个礼仪也许是国家的一种祭祀,也可能诸侯宴饮,也可能各国使臣来朝,也可能是外出征战,狩猎前隆重的壮行仪式、各种祭祀礼仪、重大节日礼仪及其他典礼。

        钟,是古代祭祀宴享时所必用之器,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使用,旧有“钟鸣鼎食”之说,喻富贵人家。镈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按传统编制,镈钟是为众多乐器宣定音高,启开律首。堂下敲击镈钟,就定了今天音乐的主调,镈钟一响宣起律首,然后众乐齐鸣。

华夏诗曲高峰期与吟唱技巧
        于老师与大家分享华夏诗曲的吟唱技巧,他表示吟诗可以长言之,可以短言之;可以抒言,可以促言;可以上不亢,可以下无度;可以曲如折,可以直如槁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声音语言艺术表达的高峰时期,其一是周秦的礼乐,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中国雄伟的礼乐文化,周代是声音语言及礼乐文明非常突出的时代。再者是唐诗宋词及明代昆曲“水磨调”。他带领在场的师生吟诵了好几首诗歌如《关雎》、《客至》、《夜雨寄北》、《春江花月夜》、《蝶恋花》等,也现场邀请同学吟诵《登鹳雀楼》和《古朗月行》。

        每吟唱完一首,于老师都会以教学方式解释诗词意境,并以各式音步、音色、嚼字腔音及格律节奏来呈现该作品。他以几首耳熟能详的诗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并身穿古代汉服以昆曲腔调吟唱《孝经》。众人随着其低回婉转,悦耳动听的歌声时而愤恨,时而悲伤、欢乐,久久不能回神。

        最后,这场吟唱会在兴华中学合唱小组呈献《礼记:礼运大同篇》悠扬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弘扬华夏礼乐之美
赖贞瑝校友(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
        这是我们首次在马来西亚举办“华夏诗曲吟唱行”活动,但在中国类似的传统文化活动已非常兴盛。我们希望借此交流让大家体验并认识华夏礼乐之美,更期望将优良的文化情怀传承下去,使之流芳百世。促成此次在母校 —— 兴华这个教育殿堂举办“吟唱行”的契机,基于上回我和罗仁和老师回校参加故丹斯里杨忠礼董事长的追思会,我们与谢锡福副校长会晤,谈天说地之际意外发现彼此无论是对古诗词之美的热爱与崇敬之情,抑或是对中华文化的思慕景仰,都达到了高度的共识。

        当时,我们谈到可藉“吟唱行”的交流方式,与兴华莘莘学子分享文化礼乐之美。我很荣幸与罗仁和老师一起展开筹备工作,并有幸邀请了于晓鹏老师鼎力助阵,最终促成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桥梁。此次返马,除了在母校及我的家乡丹绒士拔举办活动,我们也将到马大中文系交流,其后返回北京与北大联办对社会公众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最后,感谢母校对这项活动的全力支持,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