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为华夏文明的精髓,“成于乐”是华夏先民世代相传的古训,秉持“吟唱美好,兴华有乐”的宗旨,我校课外活动处联合华文科教研组于2月6日(星期二)下午2时45分,在科技大楼9楼探究成果发表厅举办“华夏诗曲吟唱行”,与来自中国儒士社的老师进行交流,约80位师生踊跃参与,共飨文化诗曲之美。
华夏不仅是身份符号
首先,课外活动处主任谢锡福副校长赠送纪念品予儒士社嘉宾:罗仁和老师、于晓鹏老师、石英女士,以及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学长。接着,身穿华服的罗仁和老师向大家娓娓道来他与华夏之美的偶遇。罗老师表示,他毕业于法律系,是一名执业律师,因从唐诗宋词的吟诵感受到华夏文化的优雅,对华夏之美心生向往,从此走上弘扬华夏诗曲吟唱的道路。他说,生命需要美,美的生命才有留恋的价值。
“从秦腔、昆曲的激昂和细腻中感受到华夏的精彩,那一刻我发现华夏不再仅仅是血源与出生的符号,而是渗透生命、心之向往的美!华夏不只是身份象征,而是使我们活得更有滋味、更精彩的生命养分。”
流淌血液里的华夏文化之美
于晓鹏老师是中国儒家礼乐文化学者,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现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理事、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北京孔庙“释奠礼”殿内赞礼兼“读祝官”。罗仁和老师打趣道:“我和于晓鹏老师们都是师从西方学术背景,最终走入浩瀚的中华殿堂。于老师是北京孔庙首席读祝官,北京孔庙作为国家级祭孔庙宇,是古代国家举行重大仪典的场所,至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象征意义。”他期望同学们经过这场鉴赏会,发现流淌血液之中的华夏文化之美。
于晓鹏老师对我校70年校史深表赞叹,他说中华文化历3千年浩劫,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开花,造就遍地华夏的子孙、炎黄的后代,使其备受感动。
“今天这一场午后的交流,让我感到跟回家一样,我们所吃的饭菜、所谈论的诗词......一切都流淌着我们祖先的灵魂,我们同宗同祖,我们就是一家人!”
兴华校训涵盖儒家精神
他说,儒士以孔子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骨干思想。汉服,又称“华夏衣冠”。最初指古代汉人的服饰,故称“汉服”。《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礼仪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儒家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礼记》有一篇文章专门记载深衣,深衣礼服之制也,也是儒士之服矣。
“对华夏文化我由衷景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儒士以儒服登堂,我遵从儒士的习惯,以深衣和大家会面,表达至高的敬意,期望我们有更多文化上的融合。”
他补充,虽然如今大家都穿便服,对儒服也许并不习惯,但中国文化是兼容并存的文化,并不规定大家一定要遵从古礼,在“因循”与“颖异”之间相互融汇,去芜存菁。无论如何,儒家的骨干精神“仁义礼智孝悌”与兴华的校训“礼义廉耻”是一致的。
“讽诵言语”初探
接着,于老师与大家分享华夏诗曲咏诵的基础知识。他说,纂书的“口”(

“言不是普通的发声,‘直言’即我有话要说,‘来言去语’指我有话主动地对你说,因此带‘言’字旁的字都具有意欲吐露的内涵。”
于老师分享,他曾认识一位小朋友,善于以人体为乐器,发出天籁之音。他可以模仿太古之音,也可以作狮作猴、作人类音;他识“啸”言,会仰天长啸,如魏晋风流阮籍“长啸当歌”。
“我望尘莫及,做不到这样的天籁之音,只能表述一点人文的‘讽诵言语’。”
他说,“甬”字就像一口钟,寺庙里有暮鼓晨钟,警惕行者勤精进慎勿放逸。“言”加“甬”就是“诵”,东汉学者郑玄谓“以声节之曰诵”。诵,是周秦时代王公子弟、世子王孙的一种教育方式;《周礼·大司乐》曰“兴道讽诵言语”,今天大家将一起交流、学习“讽诵言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