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0, 2018

台马合作彰化师大科技部计划之入班观课01


谢祉毅老师记录

       上午9时35分,第一场观课活动:林蓁巸老师主讲的初一数学课第二章《最大公因式 H.C.F.》于国字型大楼101课室展开。林老师以四人一小组的方式上课。学生在老师进班前已在小组位置上就绪,准备上课。
        首先,林老师通过字面意思解释公因数即是公共因数。讲解的同时,老师也不忘教导学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英文名词,common factor 和 highest common factor。接着,她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使用排列法说出个别数字的因数,并找出一组数字中共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而加深学生对公因数的基本概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林老师通过学生举手的方式来点名答题。有趣的是,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举手回答,同时要求他们举不同的物品如红笔、胶擦、尺等替代,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
        接着,林老师以习题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概念。小组组长在做习题期间担当小老师,帮忙检查组员的习题答案,而此时林老师将会巡班以观察学生答题的情况。当发现有学生犯下错误时,林老师会进行解说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作答时间,林老师要求学生与小组组员交换互批并公布答案。对于正确答题的同学,林老师会奖励指定数量的印章,此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几题例题的演示,林老师进一步揭晓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并讲解另一种更快速找出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 短除法。林老师讲解短除法的运算方式,并举例说明以让学生了解短除法的完整运算方式。接着,林老师布置习题,借以评估学生对短除法的掌握。同样的,每一道林老师都会进行解说,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批改,回答正确的同学会获得指定数量的印章作为奖励。
        课程结束前,林老师花五分钟时间进行两题随堂测验,以评估本堂课的学习成果。上午10时10分,下课钟声响起,本堂课的教学活动也宣告结束。


谢祉毅老师记录

        下午1时15分,两校老师于图书馆教师进修室对林蓁巸老师教授的初一数学课第二章《最大公因式 H.C.F.》进行议课,由教务处主任许梅韵副校长主持。

一、集章换贴纸
        观课者察觉到林老师的印章奖励制度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起着很大作用,纷纷请教她该奖励制度的运作模式。林老师说明每当学生正确回答特定题目时都会获得指定数量的印章。当收获10个印章后便可换取一张贴纸。林老师共准备91张贴纸让学生换取,换言之学生想收集完所有贴纸必须获得910个印章。

        据林老师的分享,此制度运行了三年,取得不错的成效。学生往往会为了换取贴纸努力收集印章,进而提升学习动机。此外,老师也在班上的布告板贴上荣誉榜单,以记录学生所收集的贴纸数量。荣誉榜的展示增加了同学的成就感,使同学们更有动力学习,以换取更多的贴纸,以便在荣誉
榜上获取最佳排名。

二、组织协作学习小组
        林老师对协作学习有其独特的设计及组织方法,她将小组设计成一艘船运行的情景,小组中数学能力较佳的为船长,而数学能力较弱的定位储备船长,其他二人为船员。在成立小组的初期,老师会向学生解释每个学生的岗位及其责任。船长需要带领船员前进,不时需要帮忙监督同学的功课,并帮忙老师指导其他船员。储备船长则是准备当船长的人选,所以被安排在船长身边学习。如此一来,数学能力较佳的船长,可以时常帮助指导数学能力较弱的储备船长。

        不仅如此,林老师并以“学如逆水行舟”的道理引导同学建立对组织的投入:船员间须互相帮助才可以逆水行舟,否则将会被洪水冲走,最后导致沉船。有了这个信念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合作与学习精神。

        最后,两地老师也针对课堂学生人数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台湾老师对于我校一个班级大约50位学生的人数感到吃惊。在台湾,平均每个班级只有20至25位学生,是我校班级人数的一半。学生人数问题是马来西亚各独中长久以来共同面对的问题。我校教务处主任许梅韵副校长表示,由于校园空间有限,课室数量不足,实行小班制是一件困难的事。为此,在策略上更需积极组织及运用生生互助的协作学习模式。

        下午2时,台马合作彰化师大科技部计划之入班观课交流会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两地老师相互赠送纪念品,并在图书馆教师进修室里合影留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