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3, 2017

史诗舞台剧公演 访余秋坪导演

•余秋坪
专业剧场工作者、戏剧教练、剧场或影像演员、大型活动导演、行政管理、活动策划。


1.请问您觉得史诗舞台剧的魅力是什么呢?
        史诗舞台剧必须要做考究,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当我们要将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搬上舞台,这时就要考量到底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完全依照史实演出?还是融汇其他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史诗舞台剧对我而言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既必须忠于史实,让后人了解历史,又必须兼顾戏剧的张力与艺术。今天我们在台上演出,下一秒我们也成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这就是史诗舞台剧的吊诡与魅力。最重要是享受当下的moment,每一场都是现时的、不可复制的,在倾尽全力的演绎后,它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可能被记载在校史里,甚至在往后的历史长河中再现。在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全景呈现”的,通过导演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自然而然地引导观众全神贯注,深入其境。

2.您认为将校史改编成舞台剧的难点是什么呢?
        要把长达70年的历史浓缩成一个小时半的舞台剧,极具挑战性,有的东西太冗长必须割舍,有的环节要点到为止;必须伸缩性地处理人物刻画,有的人物必须加以突出,有的仅是衬托......这些对我而言都是有难度的,毕竟我不是校友、不熟悉学校的发展史,必须经过多番考究,与校内老师交流,才能真正把握哪些人物或场景应该被凸显,哪些淡化处理。

       其次,将校史用舞台剧再现,已是第二个层次的创作了。剧本写好后,与校方的再三协商,才能在艺术考量与史实的串联之间拿捏有度。此外,我们必须协调各部门的意见,难度就在这里,因为每个人对于艺术的鉴赏与拿捏程度各异。在创作部分,比如说合唱组认为有些歌一定要唱完,不能唱一半,甚至要唱两遍才会有意义,可是对于导演组来说,我们必须照顾全局的节奏,若这个部分的歌曲已经点到了,已经让大家听到了,它不需要再重复一遍。对我来说,多重复一遍,全剧的节奏就会被拖慢了。比如乐器方面,我会提出一些要求,如唢呐拿掉、琵琶拿掉,这对于负责华乐的老师来说,他们会觉得“都拿掉了,这还是华乐吗?”过程中产生很多创作上的冲击与磨合,加上艺术工作者通常都比较有坚持自己的观点,需要经过再三的协商与交流,才能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折衷点。

3.目前您的团队共有多少人?你们如何展开筹划?
      目前我本身的工作团队有9个人,其余则仰赖学校的教练和老师。灯光、音响是合作伙伴,但他们只是提供器材,没有做设计,因此我们要另行寻找灯光设计师,舞台上许多的灯光呈现需要跟灯光师沟通和协调。目前市面上很多灯光和音响公司只能做小项目,无法达到大型舞台剧的专业效果。

        这是我第一次跟这位
灯光师合作,其他的伙伴则是长期合作关系,已培养了一定的默契。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难免有些争执,外人可能误以为我们在吵架,但这对我们来说却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艺术思辨与激荡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大家的共识都是希望把作品做好,因为对艺术工作者而言,作品就是我们的生命。
筹划过程中,工作团队的默契很重要,大家要有共同理想和方向,否则作品就会沦为商业化或应付交差的东西。此外,逻辑性和既视感在戏剧路线是很重要的元素,若一味走商业路线、强调效果,虽然看起来很炫,但会失去原来的意义和内涵。我们走剧场类型,一些人难免会质疑:“需要做到这样认真吗?”我很庆幸,我们的团队一直目标坚定,认真且一丝不苟。 

4.这场史诗舞台剧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开始写完剧本的时候,我对兴华的感受还不至于那么强烈,但在后期和大家参与排练与协作,接触到学校的董事、老师以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等,我强烈地感受到兴华师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很恐怖!我真的觉得很恐怖,他们上下一心,彼此配合得天衣无缝,兴华董事、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团结与协作让人惊叹。

        其实我也是独中生,但毕业至今都没有回母校,其后我在柔佛峇株华仁中学教课,长时间来回南-中-北马,舟车劳顿。支撑我走下去的,是那儿师生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友爱互动,吸引我的正是这股散发自心灵的素养与热忱,当时华中的陈校长强调校园的人文与涵养,这对艺术工作者而言是十分宝贵与激励的元素。兴华,是自华中后第二所让我深感震撼的校园。
        我进来这里,感到很舒服,大家都十分落力支持校庆活动,全体上下一心、不分你我,无论谁遇到困难,总有人会挺身而出:“你需要什么?来,我帮你!”这跟我过往与华社团体合作的经验真的很不一样。以往我们接触外面的商贾,他们的态度就是出一笔钱给你搞艺术,过程从不参与;兴华却是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投入其中。甚至,他们会跨组互助,支援其他组别,力求活动完美展开、顺利进行,这份精神使我深深感动。
        “风雨远航·兴耀七十”是一部汇聚台前幕后以及兴华全体师生呕心沥血精心制作的史诗舞台剧。我们应用音乐歌舞烘托场面、抒发情感,剧情结合史实富于时代气息,技术方面巧妙运用机械活动布景装置,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震撼。

5.筹备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
        嗯,真的很不容易。首先,当我从前导演马金泉手中接手任务时,已是6月初了,距离演出我们所剩的时间不多,除了要重新整合剧本与演员、筹划排练与技术等,过程中还撞上校内预考等冲击,我们不断和时间竞跑,力求在短时间与高压下将史诗舞台剧完美地呈献在观众面前。

        我耗费两个星期连夜赶工完成剧本,编剧过程也是一场煎熬,既要改编以呈现舞台剧的风格与魅力,又要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如何在改编中完成相关转化、在最纠结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等,这些都是煞费心思的部分,过程中的坚持与放弃都是创作的一部分。

        此外,由于排练时牵涉人数众多,参与筹委与演出的师生有497位,校内外工作人员616位,每一环节的调度几经周折。庆幸的是,我们获得兴华师生鼎力配合,特别是考期,台上风风火火地排练,台下左右两边设置了一排排的桌椅,供等待上场的学生演员善用时间复习课业,每一组负责老师到场从旁指导学生。学生们都十分认真,还没轮到自己上场,都会拿出课本做功课、复习等,这画面震撼了我。另一边厢,道具组则坐在礼堂地上制作道具,大家各司其职,争取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

        我本身是教导戏剧的老师,对于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指导演员们发挥最淋漓尽致的表演深感遗憾。一方面,理性提醒自己“时间有限,要速战速决”;另一方面,感性却促使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出手,指导演员重来、如何尽情释放内心澎湃情感等,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交战,又碍于公演日期迫近与考期的冲撞,过程实为挣扎。

6. 过程中最使你难忘的事?
        最难忘的是兴华师生认真的精神与团结一致。有许多老师、前辈一直陪伴我们,为我们加油、提供各方面的支援,甚至后期每每排练到晚上,他们也在校陪伴,给予我们精神打气。看着这些前辈,比如谢副校长,日日挑灯陪伴,让我十分、十分感动。课外活动处梁耀文老师,前天因为处理通告,在学校连夜赶工到凌晨3点多。陈坤祝老师包揽了道具的工作,号召其他老师全力相助,在
完成道具组的工作后还跨组支援服装组。

        此外,郑友老师身为主演必须背诵许多台词,但是由于年纪已大,较长的台词都不容易记住,我看他日日苦练于心不忍,问道:“郑老师,要不然我帮你删减台词?”但他拍拍胸口坚定地说:“不必、不必,我可以的。”然后在舞台一角拿着剧本努力背词,灯光下一头银灿灿的白发教人不忍......我彻底被这一群人给感动了!

        因此,我越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因为他们的认真与努力,激励我更进一步要求自己。这也是我从事舞台剧工作以来,第一次如此苛求自己不断超越,无论是背景、服装、妆容、道具、灯光、音乐等,无一不要求尽善尽美,这也可说是我艺术工作的转捩点。

        此次活动,获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协调,参与工委和演出的老师与同学们更是奉献时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与排练中。来自各个学会团体的师生,如戏剧学会、华乐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社、二十四节令鼓等,配合担纲剧务、小组统筹、服装、道具等幕后工作,默默为“风雨远航·兴耀七十”的诞生贡献一份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师生演员均未受过任何专业表演训练,他们凭着对校史的尊重和对兴华的热爱,从零学起、刻苦排练,最终将话剧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7. 请问导演对此作品的评价与寄望?
        这部作品是我接触中学或大学活动以来,最精湛且全方位呈现的作品。比如现场音乐伴奏的部分,就有多达百人一起伴奏,跨越了以往的风格,也试验了另一种可能性。这部作品就史诗舞台剧而言,成功跨越了以往的层次,超越了之前大家所做的同性质演出。虽然它谈不上是最好的,尚有很多的不足与待改进之处,但它超越了我之前所有的作品。我只能说,我没有做到最完美,可是我有达到一定的成绩。这个成绩足以让我的团队成长,也足以让外界的人看到:原来史诗舞台剧还可以这样展开。

        其实,愿意走剧场、花大量时间排练、精心筹划在本土赚不了大钱的舞台剧,剧组人员都是靠着热情与理想坚持下去的。我们没有固定的薪水、公积金或社险,也买不起房子,但还是咬紧牙关追寻理想。令我十分感慨的是,最近我的朋友三、四十岁就暴毙了。我们常提醒自己不要过劳、要照顾身体,但遇到突发状况还是得连夜赶工,琐碎的事情会耗掉大量的心力,十分折腾。

        我不敢说这场史诗舞台剧的推出对本土艺术土壤会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因为来欣赏这部剧的几乎是兴华的家长、师生或校友。但我认为,只要这部剧可以把历代兴华人联系在一起,大家都被这部剧感动了,了解先贤们过去走过的路,以及更珍惜拥有,那就达到了所谓的“艺术感染与影响力”。我希望观众除了感恩、感动,同时也延续先辈的优良品德,走近历史、传承历史。

        以往剧场的演出基本上是呆在一个地方,被动地等着民众走进来。我认为以后我们应该要走向人群,当一件事物被摆得越高、越艺术,同时也离群众越来越远,最终落得孤芳自赏。因此,我希望慢慢推广社区艺术,让更多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和群众做交流,并且让观众产生共鸣。

        “风雨远航·兴耀七十”算是目前我所呈献最盛大的作品,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作品就是我的生命,我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没有固定的薪水,也没有退休或养老金,虽然偶尔也会担心老来的日子,但至少目前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开心、满足,难道还不全身心投入吗?我不会怨天尤人,也忠于自己的选择。未来,我想设立一家公司专研史诗舞台剧,我最近跟伙伴们讨论这件事,但还需要从长计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