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3, 2017

3月份主题书展:阅读与旅行 流浪中的智慧


对于我而言......  阅读与旅行是......  
         旅行,是让自己体悟得更多。走出这扇门,去看看他人生活的地方,体验他人的文化风俗,别有一番滋味。中学时期,尤其高一那年上的《世界地理》让我印象颇深。当时,画着那庞大的世界地图,而每一个章节又对不同的“洲”进行各种分析,简直让人着迷。但那个时候没有想过出游,也不知道原来当书本上的大自然风景呈现在自己眼前时,那真叫人无法形容的震撼!


        旅行,是让自己体悟得更多。走出这扇门,去看看他人生活的地方,体验他人的文化风俗,别有一番滋味。中学时期,尤其高一那年上的《世界地理》让我印象颇深。当时,画着那庞大的世界地图,而每一个章节又对不同的“洲”进行各种分析,简直让人着迷。但那个时候没有想过出游,也不知道原来当书本上的大自然风景呈现在自己眼前时,那真叫人无法形容的震撼!

        想想,真正背起这背包到处走走,是打从零八年我到北京留学才开始的。在到北京以前,不曾想过我五年在中国的日子会如此精彩,也从未想过原来当年地理课上的知识会展现在我的眼前。哪怕现在想起来,依然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触——世界何其大,人却如此地渺小!我们都是通过阅读来认识外在的世界,不管是先前说的地理,抑或是历史课、中文课,甚至到大学开始接触的《中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再后来读的小说、新闻、文化常识,让我对很多地方都产生好奇与兴趣。

        哪怕到现在,我偶尔依然翻阅着《旅游玩家》、《摄影玩家》、《旅行家》杂志来看看一些被我遗忘的角落。 


        2009年是我第一次提起背包,傻乎乎地就和朋友去了哈尔滨,那时候对哈尔滨的理解就只有一个字“冷”,然而冷得什么程度,我却毫无概念。依稀记得,我仅穿着球鞋,普通的冷衣,心里期待着下雪的心情,就这样出发了,当然这样的打扮闹了个大笑话。零下十度的温度,穿球鞋?一走出火车站,地上都如溜冰场,这不滑倒也太难。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我们一下火车,对着彼此讲话的那一刻!说一次笑一次!我们发现我们说话的时候有雾气,为此而兴奋不已,其中一个伙伴还大口大口地呼气,就此我们和他取名为“火车头”!不曾经历大冬天的我们,就如大家口中的“乡巴佬”。看到一点雪,口中吐出一点雾气,就如孩子般地兴奋。这是一场,体验“冷”的旅行!以前看着在雪景拍摄的电影,或在阅读文章时都会使用的“寒风刺骨”之字眼,如今完全能够明白那个感觉是如何的。 

        2010年7月,我本科毕业时,一行三人很爽快地决定要到上海世博会、再到附近的苏杭走走。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怎么可以不去呢?平常在中国朋友的渲染下,没有不知道上海的“贵”,也没有不知道“苏杭”的美。这一趟旅程,我们在世博会里体验最深的就是“水泄不通”!与上回到哈尔滨的情况,完全相似。火车站的人海,简直就是我无法想象的。以前,在电视看到乡下人背的大包裹,以为那只是“做戏”才会有的场面,孰不知现实就是如此,这如何不叫我哀叹呢?走了这几个地方,我们临时决定要到安徽爬黄山,不为什么,就为云海而去。三个女生,不曾爬过山,却非常有劲地表示不坐缆车,我们自己可以一步一脚印地爬山去。可,你要是知道我们之后发生的事情,你就会捧腹大笑了!这一趟旅程,又让我更认识了“中国”这个地方的生存文化。甚至,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每个省份都有不太一样的文化,如语言,饮食文化等。 




        2011年,已迈入背包客之旅的第三年,也算是比较“熟练”了。从一开始我是个不太会辨认方向,也不太会看地图,甚至该选择怎样的住宿,如何订火车票等等,我都是一步一步学习。手里总会捧着《中国自助游》这本书,得空就翻一翻,看一看,到最后开始接触游记,学会编排合适的路线。中国很大,要逛尽一切美景,那对我而言,不仅时间不足,经费也不足的。所以搜罗各种游记,对那个地方的搜索阅读,都非常重要。那个时候,身边有好些新加坡同学都爱旅游,大家互相共享资料,共享经验,那个感觉是很棒的!有些地点,或许偏远;有些地点,或许没有交通直达,但各种的奇特却在那里等着我们。 

        在各种的计划底下,2011年,也就在这一年暑假,我打算从北京出发,一路循序渐进地通往新疆,为期七周的行程。但最终,我们因新疆暴乱,不得不马上返回北京。我们哪怕如今再说起,依旧遗憾被我们遗漏了的南疆。这一趟行程,我们去了山西看龙门石窟,看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场景,甚至到了五台山朝圣;去了陕西看历史上非常壮观的兵马俑,华清池;我们几个傻瓜还在城墙骑车,这感觉简直要用刺激来形容!途中,我们也去了宁波、甘肃、西宁青海,再入新疆。这一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天葬。有多少人在那住了几天,为的就是一睹此景。可我们却非常幸运地,只上山一次,就看到了天葬这个仪式。(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准备下山,这是何等的巧合与幸运)如今,我仍旧记得那人体的血腥味到底是什么味道,我依然记得秃鹰是如何从我头上飞过。这一些都不是课本上所能给我们的知识,我很庆幸自己目睹的这一切。另一最大的感动,就是大半夜里我们躺在鸣沙山的顶上,看着那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流星;甚至我们从西宁搭车到敦煌的近20小时里,窗口边,满满的星星就像看着你,哄你入睡。你说这能不感动吗?到了新疆,我们看到了宰羊,后直接挂上铁架,顾客们围坐在一起,那只羊就在你面前如此烤了起来。从来不曾想过,那样一个体积的羊,会在餐桌上如此地死去,对我而言,这也太震撼了。这是一趟,让我收获满满,感动满满的旅程。这一趟回来后以后,心里一直很想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尼泊尔,一个是西藏。但,那一刻谁又知道会在何时实现呢?但,它激起了我对藏族研究的兴趣。那时的我,就这样开始大爱《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 


        2016年年尾,我实现了去尼泊尔的梦想。我只随意逛了Kathmandu和 Phokhara,因为此次主要的目的是Annapurna Base Camp,所以每天就是不断地徒步。 这一趟行程11个人,但我全都不认识,也未曾碰面,这是从未有过的经验。我一个人,带着5.9kg的背包就这样展开我为期两周的旅程了。大家都是同道中人,都是爱爬山的伙伴,和他们处得也挺好的。似乎,大家都已相识甚久。

        徒步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是我们从Machhapuchre Base Camp(海拔3700米,缩写MBC)到Annapurna Base Camp(海拔4130米,缩写ABC)。一大早四点十五分醒来,去到那较温暖的大厅。我们的山导们已经准备着热茶等着我们。大家都在整装自己,说着自己穿了多少又多少(这个时候是冬天,加上天未亮,海拔又高,所以要注意保暖)。我心里嘀咕着,那我会不会穿太少?(我只是穿了一件长袖衣、一件短袖衣、一个薄外套外加一件风衣。)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大家竟然说起自己穿了六层,七层,甚至更多。山导他们都怕我们会着凉,一路上都一直照顾我们的安全。因为若着凉了,就会更容易得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一侵袭于你,可能就会导致我们无法继续登山,那就遗憾了啊!所以我们一路上ABC的路上,都保持缓慢的步伐。 

        我们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抵达ABC,而有一点相当可怕的是,我的手指周围都结霜了。(我只是戴了很薄的毛绒手套)我们的山导 得知此事,一直不断不断地在搓我的手。他们的手总是很温暖,一路上也没看到他们戴手套,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的手,永远都是那样的冰冷。所以一路上,我一直都觉得很疼,我只能一直不断去摆动它来减轻我的痛楚。这一趟的旅程,除了看到了那连绵的雪山,我们最感动的是和我们同行的一群山导们。他们都很细心地照料我们,每一餐都确保我们一定吃饱。徒步中,我的眼睛曾被“从天而降”的电线打伤眼睛,是山导那如百包袋的背包救了我;我们甚至有团友天黑了还未抵达目的地,我看着porters拿着热水壶,拿着巧克力,冲下去“救济”。那感觉是很棒的!那一晚,我们都很感动,感动于我们有着这么棒的他们。书本上,我们认识的尼泊尔人是如何的?或者说,看了“Everest”这部电影,我们对Himalaya或是Everest这座山的幻想又是什么?当我真的亲自走一回,我已不仅仅只是懂得每一座山的名称,而是体会当地人的温情,更明白了为何“Everest”这套电影中的山导,为何一直都紧跟着登山者。哪怕知道雪崩即将来临,若登山者没有返回,他们(山导)依然都在后头守护着,因为他们必须确保登山者的安全。这份工作,需要无私地付出。这一趟旅程的结束,我落泪了。它除了洗净我的心灵,更让我看到了人间的温情,我们的赤子之心,你还在吗? 


        从尼泊尔回来,久久无法平静,光是整理照片和游记,我就花了两周多。该时,心里又多了两个想要去的地方,一个是我要徒步到“Everest Base Camp”;一个是那神秘的印度!我想亲眼去认识它们!

        旅行除了让我们把阅读而储蓄的知识,活灵活现以外,也增加了很多其他的未知元素。若你有时间,有点小钱,或许可以像三毛一样,拿起你的背包,带着那颗出游的心,我们一起流浪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