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17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第二场次 初步探究我校“协同学习”成效

       
        第二个场次,首先由黄燕娣老师以《从共学到乐学:高二数学科合作学习之教学行动研究》和大家分享其以授课的3个班级的135位学生在老师改变教学模式、推行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行动研究成果。她喜见学生对合作学习抱持高度的认同感,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在自我认识、学习计划与学习习惯都有明显的改善。

        张喜崇老师发表《教师对于“协同学习”理念与实践的认知初探》,根据我校104位参与校内举办的“协同学习”工作坊后量化和质性回馈,一同探讨我校推行“协同学习”的概况,并针对教师的反馈,对行政层提出建议,同时也对教师和未来研究提供一些看法。

        李天岱老师透过《小说题材的“合协学习”教学成果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他实施佐藤学“三个角色,四个沟通,三个相遇”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小说题材作品的教学活动。

        林卿卿老师的《提问策略在高中古典小说的教学实践——记一场外来教学的课堂风景》分享其观察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李蔚帷老师如何运用“学思达教学法”教导高二课本三篇古代白话小说:《林教头风雪三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和《群英会蒋干中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与评论能力。



奠定学术传承脉络
        张运华博士展开第二场次点评,他表示,各位主讲人需统一“合作学习”、“协同学习”、“合协学习”的定义,以免在同一场次因不同术语所产生的混淆。

        “当然,学术研究允许有自己的定义,但是要定义得清楚。”

        他续称,四位老师各以不同的手法巩固论文,包括:黄燕娣老师使用统计学、李天岱老师使用谷歌采集、林卿卿老师采用新颖第三者观察报告手法等。同时,他建议老师们加强论文理论架构:“在学术领域我们应该接受任何东西,但是要很小心,不流于只讲故事而忽略理论;学术论文不能只讲成果,没有理论架构的支撑。相反的,倘若我们的观点可以提出来跟理论对话,就有传承的脉络,值得学界展开后续研究,而不仅仅是个别的观察。”

        张博士认为,本场次受邀的论文读者和现场提问者表现非常出色,个别针对四位主讲人的论文提出很多尖锐的教学点评。

        “我本身不是教学者,教学点评是你们的专业。因此,我会比较倾向于从评论学术论文的角度,就四位主讲人的论文提出点评。”

        他赞扬燕娣老师和喜崇老师的论文符合学术期刊的格式,虽然燕娣老师的论文引起较多的讨论,但这在学术上是个好现象。此外,燕娣老师的统计学后半部加入学生的反馈,是不错的呈现手法,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切入,带出其研究动机、彰显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方面,建议老师们走向国际,不能只局限于华语区域的资料,倘若文献采集不够全面,会有很多盲点,也许欧美国家就相关课题已经有更新颖的观点?”

        张博士点评,喜崇老师的论文格式很严谨,是比较社会学式的写法,其报告将本身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做比较,是相当可取的。

        他指出,李天岱老师的论文在资料方面的采集非常丰富,但资料采集量很大时,必须懂得怎么去筛选与整合资料,否则论文呈现会比较倾向于写报告的方式,而不是写论文。林卿卿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以新颖的手法呈现论文;但他提醒林老师在从旁观察的前提下,勿忘了关注灵魂人物——李蔚帷老师在教学过程的感想与体会,以免因主角观点的缺席而抓不到中心脉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