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4, 2017

2016年教育研讨会(三)课题一:如何实践社会服务计划,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情操? 训导主任李荣兴老师引言


朱键鸿老师记录 
        11月23日(星期三),训导处主任李荣兴老师、教务主任许梅韵副校长以及苏进存副校长分别就第三场教育研讨会三项课题展开引言。下列为各引言人所发表的内容记录:



        “社会服务”广义上包含校园内的各项服务,以及走入社区等各类型的校外服务。过去兴华师生已展开多项服务活动,今天希望透过开放交流,把执行中的各种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学校一直都在推展服务活动,只是资源散布各处,如今我们需要整合,以发挥整体功能。


        近年我校推展的各项服务如下:近五、六年,高一级老师带领同学到五条港进行社区服务。销过学生、童军团、圣约翰成员各别在辅导处、罗浮童军、圣约翰总部带领下也进行很多服务。此外,各学会活动也规划了大大小小的服务活动;同学们私底下自行参与的校外团体服务也不胜枚举。

        近日部分高三毕业同学提出,高中时期没拿到服务奖,但已累积一定的服务量,因此向学校申请是否能提供证明文件,以供其升学需求。另一方面,大家有否注意到:我校学生参与各项表演和服务项目量大,服务奖的推荐与批准人数正逐年增加。高三级本身也有服务项目,但不是所有活动都形成系统。这些体制以外的服务,如何跟服务奖结合?学校是否也颁发奖状?还是以服务的时数给予记录?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深思如何根据整体的需要规划社会服务的实施办法、进行整合,让社会服务的项目进行得更好。

      迈入21世纪的第16年,我们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课堂内,培养全人的教育。哈佛前校长,Derek Bok提出21世纪八个教育目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写作与口语沟通)、清晰的思辨能力、道德的思考力、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拓展广泛的兴趣、以及就业能力等八项。这八大核心能力,兼顾知能、道德、人际、情意美感、职业工作各层面的发展。



        在校园内,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是带得走的能力。前校长在周会都会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校园学习带得走的能力,是将来在社会生存的关键。IB课程也重视培养孩子建构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使到学生更能够反思、成熟、有自信。苏副校长在21日的研讨会提出《教育大未来》里一个重要的问题:二十年后想要成功,你现在需要开始培养什么能力?

        我的小儿子较好动,从他一年级至今,我一直很担心接到学校的电话。每天送他到学校上课时,我都会重复三句话:“爸爸爱你、你要快乐学习、你要服务,要帮忙同学与老师。”后来学习成绩单发下来,老师对他的评语是:热心服务。我告诉他:“很好,那是老师对你信任,才让你服务。”

        我想,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社会服务;学会服务,是兴华的软实力、人文素质的展现,更是踏入社会的关键。希望透过教研把我们带学生做过的点点滴滴服务建构起来,今天的讨论,各组可根据训导处、辅导处草拟的实施办法交流想法,并在稍后的环节报告讨论结果。谢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