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9, 2016

校友会主席余安专访 继往开来,寻求更专业的发展


黄乐仪老师采访
谈谈您和校友会的缘起。
         之前我是家协的理事,后来接任副主席、最后担任主席,前后整10年在家教协会。我毕业后就加入校友会,2015年我从家协卸任,全心全意发展校友会。

担任校友会主席,您打算如何带动校友会?听说您已经有一系列周详的计划?
        校友会一向来是学校的骨干,从此历史渊源来看,学校现有的建设都是以校友为主的董事在推动。这些以校友为背景的老董事,数十年来,充满热心、积极与热诚,为校奉献。如今我们接手,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求进步,希望更有系统地发展校友会、鼓励更多人加入校友会。
        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校友会?加入的目的在哪里?我希望大家加入后不仅仅是当一个会员,也许我们要比较认真地去思考:以前的董事们,他们都十分热诚、用心,我们要如何继承这股热忱?前人的宝贵精神应该被延续。当然,要求进靠一、两个人无法成事,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团队共同发展。
        现今校友会中有相当多理事都非常热心,在此基础之下我们可以推行一系列的计划,比如:我们设立了每一届、每一班的“校友联络人”,每一班皆有一个代表,联络人可以把学校的资讯或者把校友会希望其传达的信息传达给他那一班的同学。


现在这个联络网是架构起来了吗?
        嗯,但还不是架构得非常好,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一些班级的代表并不是那么热心。我们因此思考如何遴选更加有热忱的校友,这部分我们也一直在补充、做调整。

从1947年创校至今,每一个班级都设有联络人吗?
对,可以这么说,我们很努力地一直往前推,比较有看到成果的,应该是从70年代开始那一批校友,一直到最近2015年毕业的校友,基本上我们都有联络人。

这很不容易,看见理事们的用心。
        其实设立联络人不是我们这一届理事会特别的想法,而是我们继承前人的远见再继续加以推行的,只是机缘成熟了,我们推得比较全面。
架构上来后,我们也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并且借用母校的力量。怎么借用母校的力量呢?你可以从今年校友会活动中窥探一些脉络:今年5月份,我们召开了一个联络人的代表大会,反应非常踊跃,约有整百人参加。校方也配合得很好,当时学校行政各处主任都有上台汇报学校的最新动态,让这些代表们掌握校园最新动态。
        后来我们又透过联络人来协助母校的义卖会,请联络人帮忙呼吁更多校友回来,所以本次义卖会动员力量很大!回来的校友们不仅仅是捐钱,甚至亲身下场协助义卖,大家共襄盛举。义卖当天人潮汹涌,许多校友回到兴华叙旧、对母校鼎力支持,令人激赏!
        最近校友会刚举办了一场中秋晚会,也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吹。当天估计约有500人到场,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回归母校共庆佳节,也不简单。我们在理事会决定,以后继续有系统地去做,推动与加强校友跟学校的联系,除了善于利用联络人机制,推动一年校友回校日、一年中秋晚会;我们也不断思考再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或新的元素。
       在成立联络人后,我们觉得有能力往国际去推展了,所以我们在北京成立了兴华北京校友会,下一步就要到台湾去成立兴华台北校友会。我们一直努力推动相关计划,与校友展开积极对
       对话,希望把更多校友团结在一起。其实我们也看到以校友为架构的老董事已经很老了,因此我们希望注入新血,拉近中生代的校友回来来接棒。


我去年采访尤瑞泉董事,他也很感慨地提及此问题,并表示忧心。
        对,我们都在往此思考,不单单只是学校方面的考量,其实校友之间多联系的话,能够形成比较严密的人际网络,对自己的事业也有帮助。学校如果要建设与发展,在相关领域的校友如果能力所及都能互相帮忙,也能帮学校省钱。毕竟校友之间的感情是存在的,在进行学校建设、发展方面愿意给的优惠也比较够。
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整个校友会要更加企业化,现今我们的人力主要是靠自愿者,我们希望将来校友会有专职的秘书、专职的行政主任等;比如北京大学的校友会,他们的组织架构很严密,所产生的效果也非常深远。

看来这是发展必然会走向的一个趋势。
         是,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的醒狮队向来也是以校友为骨干,从招青到领队;当然狮队成员是学生,还需要老师一起来配合,三机构齐心推动。我们希望往后推动例常事务或节庆,都能跟学校配合、借助学校的力量,比如这次的越野赛跑,我们也是透过联系人去推动,当天回来参加的校友超过200人。我们也希望下次学校举办篮球比赛,可以设立一个校友组。运动会也可以开放给30岁以下的校友参加,30岁以上的可能太激烈了一点。
我们希望能够借力使力,把精力放在比较创新的部分。计划部分我们已经订出来了,实行部分则希望未来校友会可以更加专业化、更加企业化去经营。

如果成功联系了世界各地的校友,以后兴华毕业生到各国升学,也可以托学长帮忙照看那些刚出去的学弟妹。
         对,这也是我们希望做到的。当然,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客观情况一直在改变,大部分的高三毕业生有一半以上都留在国内深造,如:拉曼大学,双威大学,甚至最近的厦门大学,这是最近的一个趋势——过去大家都往国外深造。这些客观因素的转变,对校友会未来所要推动的活动,我们把它列为考量的因素之一。

        清华和北大的校史馆,把该校所培育的各个领域人才都做了记录。这是我们以后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我们希望慢慢地突破,我也跟校长讨论过,我们参访的友校,无论是北大北大附中也好、四中也好,都有一个对外联络的公关组。情况如果允许,我们必须针对已经毕业出去、比较优秀的校友做一个追踪。

这是一个软实力。
        对,那些优秀校友学有所成,可能会进入到一些重要机关、或进入到一些学术机构发展,这些都是将来可以为兴华使得到力的校友。

也可以激励那些还在求学的学弟学妹。
是啊,最近我们也邀请一些校友回来母校跟辅导处联络,一些职业生涯的辅导,可以请他们帮忙对学弟妹们做宣导,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分析,那是更实际的分享。我们去年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今年也会继续,我们一直希望多方面思考。
另外一个目前我们忽略的是:人总会老去的,年迈的校友老去之后,该怎么体现出校友会对他们的关心?我们也在思考,这部分是不是比较缺乏经营?平日里喜事当然有,白事也是免不了,要有专门的人去致哀也好……团队里要怎样透过小组让这些老校友感受到温暖?

所以,也关注到很人性化的一面。
        可以这么说。希望对老校友来说,加入校友会让他们觉得很自在,也让年轻的校友看到这一面,愿意主动加入校友会。年轻校友会想,往后校友会都有一些较贴心的关爱活动,他会觉得入会很值得。
        
这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年轻的校友也会意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忽略关怀老校友。
        是的,我们方方面面都在做。这一届的理事想得很深入、大家都很热心,使我们在推动一系列计划时水到渠成。大家齐心合力,很多计划很快就可以做起来,这是我们这一届理事的一个特色。目前,兴华校友会涵盖老中青三个层面,我们的理事最老的已经70多岁了,比如:黄初兴、颜长生等,希望更多后浪涌过来,我们携手进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