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陈亚才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曾就职于教总,并担任董总独中课本编审委员多年。曾任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代主任以及雪华青团长,现任隆雪华堂执行长。近期推动跨族群工作,穿梭于雪隆一带的老社区,为有兴趣者讲述相关历史故事。
老师们认真投入户外学习活动,并在结束行程后与大家分享十五碑印度庙、卧佛寺、天主教堂、三教堂、古老建筑遗迹与商业大厦发展角力等观光据点的学习心得。
丰富多彩的印度民间信仰及文化
文:翁明娇老师(地理科教研组组长)
经常开车经过印度庙,但都不曾停下脚步入内参观,对印度庙极为陌生。此次有幸在陈亚才先生的带领下展开户外实地考察,参观印度庙、深入了解印裔同胞的民间信仰及印度文化色彩。十五碑Brickfields社区分布着各大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代表建筑,包括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清真寺、佛寺、三教堂以及供奉各个主神的印度庙、锡克庙。仅在Jalan Scotts就有四座印度庙,其中规模最大、外观最绚丽的是Sri Kandaswamy,典型的南印度建筑格局,也是研究印度庙建筑的最佳实例 。附近的印裔同胞多来自斯里兰卡的淡米尔人(Tamil),普遍保留“不要住在没有庙的地方”的传统观念,在这儿直接复制家乡的庙。
Sri Kandaswamy供奉的丰富多彩的印度民间信仰及文化
文:翁明娇老师(地理科教研组组长)
经常开车经过印度庙,但都不曾停下脚步入内参观,对印度庙极为陌生。此次有幸在陈亚才先生的带领下展开户外实地考察,参观印度庙、深入了解印裔同胞的民间信仰及印度文化色彩。十五碑Brickfields社区分布着各大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代表建筑,包括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清真寺、佛寺、三教堂以及供奉各个主神的印度庙、锡克庙。仅在Jalan Scotts就有四座印度庙,其中规模最大、外观最绚丽的是Sri Kandaswamy,典型的南印度建筑格局,也是研究印度庙建筑的最佳实例 。附近的印裔同胞多来自斯里兰卡的淡米尔人(Tamil),普遍保留“不要住在没有庙的地方”的传统观念,在这儿直接复制家乡的庙。
Sri Kandaswamy供奉的主神是战神Murugan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湿婆Shiva, Murugan是Shiva其中一个儿子,辨识特征为其孔雀坐骑(地位崇高的神都会有坐骑)。印度教每个神都会有很多化身,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其实庙内供奉的可能只是主神和各种的分身形象,但由坐骑就可以判断本尊神是谁。庙的右边多有依九大行星排列的神像,中间是太阳,信徒们顺时针绕行。
印度庙在印裔同胞眼里非常神圣,是不可亵渎的圣地,入庙一定要脱鞋子、不能大声喧哗及乱丢垃圾。遇到寺庙里举办宗教仪式,要保持安静及尊重严肃的态度,不能嬉笑打闹。除了神职人员,一般人不宜穿越中间、穿越主神及其坐骑的位置。
印度庙每天都有固定的祭祀或敬拜时间,不同寺庙因主神有别而有不同的祭祀时段,在门口有祭祀时间的告示牌;除了祭祀时间,其他时间都是大门紧闭,闲杂人等不得其门而入。每日祭祀都会敲钟,印裔同胞深信洪亮的钟声具有驱除邪恶的力量。
印度庙是印度本土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体现,展现了印度的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之美。这趟学习之旅收获甚丰,更深深感触有庙的地方,就有人,这是人类世界大同的唯一体现。
盲人协会
文:吴美玲老师
车子甫转进十五碑的街道,即瞥见路边有一盲人手中柱着拐杖在人行道上走着,到达交通灯前十字路口处停顿约数秒即转向另一侧走去。我心中暗忖此人双眼虽盲却对路况熟悉不已。随后又在附近街上见到另一盲人——在同一小区遇到一位盲人这叫偶然,再碰到一位甚至无数位这绝不是偶然,是超乎寻常。原来位于十五碑的Jalan Tebing 是我国的盲人协会总部(Malaysian Association of the Blind, MAB),民间的盲人协会会所也多设在此,因此平日可见许多盲人在此区街道上行走。基于此,在十五碑的人行道上都有特殊的步道设计(导盲砖)以协助视障者以拐杖触碰浮凸的地表来辨别方向,如直走或交叉路口等;路旁告示板也有提醒驾驶者此处多盲人行走过马路。
盲人协会建立于1953年,一位盲人军官Major Ronald Bridges 认为盲人需要得到系统性的资助和训练,在他的倡议之下,英殖民政府设立了葛尼盲人训练中心 (Gurney Training Centre for the Blind, GTC)。但早在1960-1970年代盲人顶多只能在路旁卖花生或面巾,后来经过适当训练后,一些视障者就能提供按摩服务(小区内约有二十余间的盲人按摩中心,估计约1000盲人在此区居住和工作)或以电话接线员作为谋生的方式。
视障者虽盲却想方设法自食其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