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8, 2013

心灵健康讲座 认识精神健康 神经病≠精神病

赖美恩(高二理义)蔡子菱(高二文商礼)报导

       “你都Sot的!”“你神经病啊?”“你‘黐咗线’!”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骂人时常使用的惯用语,甚至是口头禅,诸不知已显露了许多人对“神经病”的无知,容易将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

         马大心理医学系副教授及马大医药中心心理医学专科医生黄章元指出,其实,神经病与精神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前者主要是神经系统发生“故障”而引起的肢体障碍,例如:半身不遂、震颤、肢体麻痹、口歪和眼斜的肌肉萎缩症等,都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后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以致产生了精神障碍,影响知觉、意识、情感和智能等,造成言行举止和情绪等的心理活动出现持久和明显的异常,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忧郁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黄章元也是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副主席,他在一场心灵健康讲座会上,简述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区分,厘清大多数人对这两种疾病的迷思,使在场者莫不茅塞顿开。耕心社为了让同学们对精神健康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于9月19日(星期四)在黄景裕讲堂举办了是项讲座会,并邀请图书馆和少年服务团出席聆听。主讲人黄章元医生不只活跃于社会回馈的活动,也出版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和发表学术论文。


        他说,近年来,精神病有年轻化的趋向,越来越多的精神病患以自杀方式了结自己的性命。“根据美国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5人就有一个人是精神病患;在马来西亚,超过260万人患上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换句话说,我国则是每10个人至少有一个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病患人数每一年都在攀升。”

        他指出,精神病是由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而产生,主要有四大因素,即:生理、心理、环境和遗传。在生理因素方面,即人类脑部化学物质失调或脑部受损,甚至是身体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再来是心理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及情绪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遗传因素只是一个指标说明一个人比起其他人有更大的可能性患上精神病。若父母两人曾患有精神病,孩子则有很大可能患上精神病。环境的因素也不能被忽略。生活上的压力、一些重大的转变如在感情上受伤或家人逝世、药物的影响等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患精神病。

        有鉴于此,他促请大家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一旦发现他们在工作或学习能力出现反常、食欲不振或睡眠状态不佳、思想反常、情绪不稳定或容易波动、无缘无故转变对家人和朋友的态度等,这些都是精神病的早期征兆,也可以说他可能已经患上精神病,若精神症状恶化,可能会引发异常行为,包括自杀、伤人的攻击行为、药物成瘾及网络成瘾的行为。凡是精神药物,一旦服食后可能会欲罢不能,若停止服用,就可能会有副作用如产生幻觉幻想。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社会不可或缺的消遣之一,不过,如果上网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耗费过量时间在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互联网活动,或一段时间没上网就会显得焦躁不安,这两项成瘾行为一旦无法自拔,可能会有自杀、自残或伤人的倾向出现。”

        无论如何,他表示,精神疾病只是其中一个自杀的导因,课业压力、感情问题、感觉不被理解或接纳、极度消极或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等,亦是导致自杀的因素。他强调,有自杀意愿的人会贬低自己,也会向身边的人透露自杀的想法,甚至觉得结束生命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当察觉对方或自己已释放这些负面的情绪或行为时,应即刻寻求各种援助管道,包括辅导、志愿团体(例如: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与师长或亲密的朋友倾谈,以助宣泄他们负面的情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