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9, 2012

社会科学教学新尝试

clip_image001

邓世轩(高二文商廉)报导

  今时今日的教学不再是仅靠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了,我校高二理忠及高二文商义两班同学在社科教研组组长庄兴亮师的指导下,于4月13日(星期五)第3至第5节,在黄景裕讲堂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科学座谈会,讲题为“从文化大革命谈现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操守”。

图片12

以学生为主导的研讨模式

  为引发同学们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况有更深一层的省思,庄老师在“主题研讨模式”的框架下对讲堂课上的这场教学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主导。老师首先用一周的时间向同学们介绍文革历史背景概况,并慧眼从两班挑选出5名同学进一步给予个别辅导,再由这几位向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讲座当日,谢锡福副校长、符彩英师、郑理恩师、黄雅幼师及汤菁绿师皆列席给予同学们精辟的提点与不少的鼓励。

  文革是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大灾难,十年浩劫致使中共党组织和政府机构长期瘫痪,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到贬损,遂严重摧毁、阻碍了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各方面发展。在此运动过程中,许多在各领域里造诣甚高的知识分子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纵观今天中国大陆学界,我们仍无法寻得一个较具权威的对“文革”的公正及客观的评断。来自高二理忠的侯佳祺通过对大陆官方史观与西方汉学家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所进行的对照与梳理,发现不同作者/编者在撰写史书的背后其实难免隐藏着特定的立场与关切面向;从而让同学们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件事情皆有其多面性,阅读历史著作,我们应学会深入探讨其表面叙述背后真正的写作动机,而不该只单相信个别的一面之词而已。

研究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

  5位同学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来筹备这场教学活动。侯同学介绍了不同视角下的历史编纂后,接下来分别由陈平原、陈俐娴、丘敏学(皆高二理忠)及王舒涵(高二文商义)详细分析中国当代学者季羡林、巫宁坤、钱理群这三位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经历及其所秉持的精神信念。

  陈平原同学通过阅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以及季氏去世后当代著名中国史学者余英时教授的文章,明白即使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上确实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是身为威望崇高的“大师”,他理应还代表学术界发挥一种对政府的监督、批判的力量,在反思此民族的集体愚蠢行为时的态度应更为积极、深入。是故,同学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在这种体制内的局限性省思里,在政权赋予的“国学大师”的光环笼罩下,学者因而失去了独立的力量,更放弃了敢于说真话的“硬骨头”。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巫宁坤原在美国担任中国在美训空军师的翻译,后来放弃唾手可得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到1949年刚成立的“新中国”去教书。巫先生在文革中受尽屈辱,最终逃亡到美国。走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劳动岁月,劫后余生的巫氏将亲历的血泪史及反思写成厚重的一本书——《一滴泪》(A Single Tear)。书中,作者对于“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I came. I suffered. I survived.)的坎坷人生并不悔恨,诚如巫氏所说,“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或反右运动,我也许会是一个更有成就的学者,也许我会写出几部有关英、美文学的专著。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关于这一方面的专书早已汗牛充栋了。《一滴泪》也许是一部更重要的作品。”一滴泪的故事,透过陈俐娴、丘敏学两位同学的娓娓讲述,在场师生因此感悟到在那黑暗时代里中国知识界整个“泪海”的具体形式;更由衷钦佩巫先生在数十年以暴力为后盾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仍可以始终保持住原有的价值系统,依然不失其故我。

  最后分享的是有关北大钱理群教授的经历。钱理群为主攻鲁迅与周作人的现代文学研究学者。文革发生时他正处于青年时期,浩劫初期他曾经是“毛泽东主义者”。后因父亲是国民党高层而被指责为“右派”而遭到大批判。文革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在那段时间的经历与作为,成为从一度相信,到挣扎,再到最终彻底反思的知识分子。他也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中国学者的条件:拥有求真的精神、有分寸、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战略、外圆内方和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王舒涵同学有条不紊的讲解,让这个原本理性的课题,更添生动。

观察现象、发现本质

  5位主讲人从以上知识分子的故事中谈论各别知识人的精神操守,再进一步尝试引领同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层层地揭开“人类史上最大的人为悲剧之一”的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面向。主讲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不时抛出许多具思考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希望藉问答的方式尽可能激起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亦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庄老师于课堂结束前为在场师生做最后的总结。他讲述知识分子在“自我奴化、自我践踏”与“自我独立性”间的抉择;老师接着还从中国传统中的“士”与西方“intellectual”的异同中对“知识分子”与“知识人”做出了界定。再以“知识人”需达致“献身于专业工作且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的标准来审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操守和行为,总结文革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警醒。最终,冀望同学们能从“溯源”的角度去解释当今中国“信仰缺失、法治缺席”的问题;中国下一步的改革绝不可继续局限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倘若没有加速政治体制的开放、司法制度的整顿,文革的悲剧依然有可能重演。

为社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

图片13  连续三节课之久的座谈会终于告一段落,同学们也意犹未尽地离席。参与主讲工作的同学感谢老师的提点与安排,他们感到获益最大;聆听的同学则表示希望更多的时间加强他们的基本知识点,那么对理解该课题会更有助益。庄老师说有望进行第二次类似的座谈会,继续让这样新颖的“主题探讨”教学模式融入正式的社科课程。教学路上,最让一位老师所感到欣慰满足的,莫过于如校长所说:见到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努力付出。庄老师难掩喜悦地表示,在一旁默默倾听同学们悉心的分析,当下确实有种说不出的满足与骄傲。他一直坚信,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教不会的,只要老师尽心、学生用心。看着只是高二的同学如此沉稳地将自己所读、所理解的两种立场的史观、两种不同面向的故事如此动人地细细道来,庄老师说道,“我依稀看到了,那是这片土地上,未来知识人的希望。”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规划上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在正副校长的鼓励与肯定下,本次座谈会或可为我校社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它不仅可以提升同学的独立研究的能力,促使同学的多向思维,也让学生亲身体验老师们备课的苦与乐。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类学生主导的讲堂课将会陆续举行,让其他班的同学也能从中受惠,师生在挑战中教学相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