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针对疫情下的教育做总结,我校于2020年12月16日(星期三),邀请了马来西亚工艺大学讲师陈如湘博士为全体教师于线上主讲“疫情教育下的安身与安心”一题,期许老师们可以在疫情的考验下,合理完成工作之余,能让身心安顿。
讲座开始前,陈博士请大家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微笑,并缓慢地呼吸三次作为开场。众所周知,疫情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对老师和学生也不例外。这段期间,疫情打乱了师生的生活常规和空间,也打断了学生学习的秩序。陈博士表示,当我们努力往前走,大环境也不停地在改变。在各种不确定性下,老师们依然坚守岗位,是极不容易的,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当天,陈博士请老师们用1-3个形容词,形容进行线上教学的经验,得到的结果有“紧张、累、挑战、新鲜、适应”等。
陈博士指出,跟师生到校上课的情况比较,居家学习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于孩子的学习环境、生活空间和学习资源,大部分老师未必能全盘掌握;学校或家长也未必知道老师的教学环境、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源如何。故此,她认为,线上教学中,有一部分的沟通是缺失的。加上家庭资源(空间或金钱)、学校资源(教学器材或人才)和环境资讯(网速)等,也因人而异,且是老师无法控制的因素,人和人之间也享有资源的差异。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期待与现实有落差,问题就会产生。
陈博士表示,线上教学有其缺失与好处。好处是能顺利展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方学习评估模式,同时,也可安排线上与线下的多元学习时段。此外,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就能形成一种多元沟通管道,包括与家长、校方或行政。而缺点是长期居家学习,少了与人的实际互动,会让人产生与人互动的强烈渴望,再者,也会面临长期面对镜头的压迫、无法全面观察、无法控制等压力。因此,唯有同理自己的处境,才能减少因焦虑而产生的批判和责怪。当然,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变中,因为空间界限的模糊,无法固定上下班,是教师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当没有固定工作的状态,教师又尝试保持过去的常态,就更需要调适身心去适应新的教学空间,允许心理和环境的空间上的转变,做适当的调整。
因此,陈博士强调,在焦虑的时候,人们常常忽略“人”的需求,越是重视“事”。想要拥有人与人相处的温度,就需时刻提醒自己,先关心“人”,后处理“事”。如此,教师、家长和学生,才会建立起新的关系。
在疫情的压力下,每个人的反应都有所不同。陈博士提出了人们面对压力时会产生普遍几种反应,如“战”、“逃”或“滞”,当人需要合作或沟通,产生的反应又不尽相同时,就会有冲突。此时,只要稍微停顿下来,换位思考,问题就能解决。每个人都会有面对压力的时候,但只要了解压力是正常的,就可以选择理性面对。唯有策略性地面对问题,才能持久作战,让身心达到平衡。
除了教学上的压力,人们也面对着数码疲惫、庞大的讯息来源、身体的疼痛、心理的内疚等问题。陈博士提醒老师们,虽然压力可以造就进步,但长期面对压力对身体有影响,要允许自己走过调试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经过蜜月期、文化冲突期、初步调适期、调适和适应期、逐渐适应与接纳五个调试阶段。别人的速度未必适合自己,无需与他人比较,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慢慢调适自己,让自己逐渐适应与接纳新环境即可。
针对合理调适自己,陈博士提供了几项建议:
一、要有休息的时间。
二、现在没有办法有工作与生活平衡,但可以有“调整”。
三、给自己疏解,让别人有了解你的机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