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中提到:“作家分三种,分别是流星、行星与恒星。流星一闪而逝,行星局限于同时代,而恒星固定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光芒,每个时代都受他们影响。他们是如此的高远,而我们每读一次经典,就是在感受那遥远的光芒。”
我想推荐的书是四大名著之首,即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红楼梦》。坦诚地说,此书确实难读,我可以不害臊地承认,即便我自诩华文并不差,但若无名家注解和相关讲座的辅助,自身领略到内容或许都不及全书的百分之一。每每阅读不仅常看常新,你无法想象怎么可以有人用词那么精确优美且到位。
初读《红楼梦》,不免受宝黛木石前盟的情谊吸引,但阅读时愈发感受到书中许多富含哲理的思考,即便它的创作年代与现在相距二百年,但许多道理依然通用,永不过时。它不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存在,也有我们熟知的各种著名作家助阵,就比如鲁迅多次在作品中引述红楼梦的句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带有浓烈的红楼梦风格,所以阅读《红楼梦》不只是领略大观园里头的故事,更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文学背后的深意。当某一日,你在其他作品的一行句子中发现红楼梦之风,那份心有戚戚焉的触动是无可比拟的,那是属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共鸣。
《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发烧友来说是绝对绕不开的经典,喜爱唐诗宋词者,可以到红楼梦寻一份慰藉;欲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可以伴随书中人一起赏戏、行酒令、品美食,岂不快哉。我最爱的东坡居士在书中也具有一席之地,阅读时不禁令人一本满足,所以热爱古诗词的朋友定不要错过《红楼梦》呀!
最后,引用一番海子的《夏天的太阳》,“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相信不少人在生活困顿之际,从这首诗获得力量与感叹生命的可贵。那么,也许在你的灵魂需要寻觅一个庇护所时,欢迎你来看看《红楼梦》,看看这颗“太阳”,感受它恒久不变的光芒吧!
-------------
凭着2015年查翻1MDB丑闻的报导,作者二人凭借此书获得了亚洲卓越新闻奖的最佳新闻,其中汤姆莱特更是获得了年度记者奖。读完此书,我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透过这本书警醒体制,去制裁那些偷天换日、依然还逍遥法外的人,警戒所有依然清醒的人们,避免成为下一个刘特佐,破坏整个金融市场。
刘特佐是一个擅长自我包装,并且拥有惊人洞察力的人,他能在对的时间发现他人缺什么,他人有什么,从而撮合双方,自己做中间人发大财。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拥有金钱就等同于拥有权力吗?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前首相纳吉会听信刘特佐的意见和指示呢?
我想,刘特佐最聪明的一点,是他发现世界上所有的银行家、会计师、大律师们都一样,只要你让他们有钱赚,他们就不会找你麻烦,必要时还会帮助你。当我们指责我国政局太腐败时,请别忘记,若不是有伦敦、日内瓦、纽约、洛杉矶、阿布达比等各地的高阶经理人里应外合,这一件弊案根本就不会发展得那么顺利。最让人震惊的是,当外界开始怀疑1MDB里面有鬼的时候,刘特佐还能利用1MDB的名义向德意志银行成功借钱,可是钱却不是用来填补漏洞,反而是供他买价值上10亿令吉的“平静号”。
在这世界上,再高明的诈术都有人看破,再低劣的谎言都有人愿意买单,所有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他人如何想尽办法欺骗他人,而是为什么信任总能轻易地被掠夺。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享受着刘特佐给予的一切的时候,却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刘特佐拥有的所有呢?一个曾经如此高调的人,很难相信他能长期隐姓埋名地生活。也许,他砸的钱够多,能让他待在世界一个角落久一点,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法网恢恢,最后他势必难逃。
最后,也读过此书的你不妨与我共同思考:“刘特佐”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台“提款机”(空壳公司),几乎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最熟悉的“1MDB”的公司名单上也不曾出现过他的名字,但为什么他仍然有权力控制整个资金的流动,透过一张嘴就能让一位“大魔王”听从他的话去提更多的款项呢?
这其中的奥妙,就留待大家阅读《鲸吞亿万》时自我探索吧!
-------------
在这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我们追求快乐,我们希望幸福。可是在社交媒体泛滥的年代,人们很多时间都被媒体上的“杂文废影片”荼毒,遨游于这些时候固然愉悦,但那只是表面享乐。放下手机后,席卷而来的将是无尽的空虚感。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深入思考:自己真实想要的幸福感究竟是什么?
大家是否经历过,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很自律、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很热血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最后获得回馈的感觉?在这些时刻,我们感觉自己脱离了世俗的束缚,感觉当下是由自己决定自己生命内涵的参与感,内心很满足?而作者称这种感觉,为最优体验——心流。
要达到心流,首先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具挑战性且自己有能力完成的目标。比如:能让登山客们进入心流的,正是当他们在挑战登上一座山时,能全神贯注去注意自己所踏出的每一步路,所呼出的每一口气,得以通过完整控制自己达成目标的时候。这说明了,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只是控制自己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仍掌握控制权的感觉。这一系列的流程,都需要由强自我意识主导。
另外,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老话。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或是说从小被师长逼着想出来的梦想,到底有多少时间和勇气去检验它?每天早晨,我们睡醒的时候,一整天的行程就把我们推回到输送带上,日复一日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习惯之后思考就减少了。对生活的自我意识也就减少了,渐渐只依赖外界讯息,成为了社会的附庸,还何谈用心灵阐释日常体验?可想而知,为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才能减少世界给我们的混沌感。
我们从满怀希望的少儿长大成沉稳的大人,我们早晚会面临一个疑问:“这就是一切吗?”童年与青春时期所受的压力或许非常痛苦,但痛苦的背后,至少还有个长大后一切会好转的希望。但我们总是会认为以后会更好、明天我会更勤劳、明天做也来得及,而渐渐挥霍青春、浪费生命。我们认为长大以后,人生会重启,但实际上不然,这个复杂的世界不会把幸福拱手奉上,而真正决定自己是否能获得幸福的,是自己是否能意识自己并不是在人生表层溜冰,而是凿破冰层,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鱼。
-------------
这本书是作者和他的丈夫——小忽从校服到婚纱的真实故事,这小两口本应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老天爷却对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2017年,也就是他们相爱的第13年,小忽被检查出了癌症晚期。当时,他们的儿子——花生只有1岁。虽然消息令人崩溃,但他们仍积极面对,尽全力让花生有个美好的童年记忆。在小忽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们带着1岁的花生去了他们两个当年约会时曾经去过的地方,拍下三个人的合照。经过一年与病魔的斗争后,小忽在2019年离世了。作者秉持着对家人,对花生负责的信念,一路坚持不懈地走到了今天。
故事里让我觉得最感动的一幕是小忽卧在病床时,把手伸进枕头底下拿出摩托车玩具送给花生的那一幕。(因为病情,小忽经常神志模糊不清)“他生硬且不自然的动作,就好像已经在脑海里面练习了无数次后,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把各个动作连成一串。”当小忽把礼物送到花生手上时,小忽笑了,但他并没有真正找到花生在哪里,只对着他认为花生所在的地方傻傻地笑着,然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了一句:“花生,要听话!”之后在也没有说上一句话了。在生死面前,父母的爱是多么的微弱,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多么的伟大。
“一个人一旦亲自经历过苦难,他必然会从中得到一种成长,待苦难再次降临的时候,他将会以一个更坚强,更勇敢的内心去与之抗衡。”因为小忽的离开,作者失去了向前看的动力,经历了无数个绝望和泪崩的夜晚。但是正因为有了失去小忽的这个遭遇,她变成了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坚强,扛住了她之前都认为不可能抗住的压力。
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在逆境中感恩,也就是所谓的“往好的方面想”。当小忽卧病在床的时候,虽然作者心里非常难受,也曾有过失去斗志的时候,然而,当小忽离开它的时候,她发现其实左右自己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己选择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心境。在经历过重重困难后,她选择用一种不让自己太难受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接下来的挑战,开始学会感恩身边各种大大小小的事物。作者说过,“当我们把悲伤换成一种力量时,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坚强起来”。
作者还给未来的花生写了一封信。信里写了很多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生活点滴,解开了小时候对花生撒过的善意谎言,也写了很多对未来花生的期待,把母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心态和勇气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