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专题演讲为“探究能力的评量设计”,由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测验及评量中心的任宗浩主任进行主持,为工作坊拉开序幕。任主任表示在台湾新课纲里,非常强调各个领域的探究与实作的教学,借此希望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换句话说,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比教他们“学了多少知识”来得更重要。如果老师教学不改变,即便考试题目改变,学生还是会死背硬记,无法完全掌握推理答案的能力。
任主任首先举出例子,“如果你参加一个猜奖的电视节目,进入了最后一关,主持人让你从三张扑克牌中挑选一张,其中只有一张是百万奖金,另外两张都是铭谢惠顾,此时的你抽中牌后,有一次换牌的机会,会选择换或不换?”在座的老师们分别提出了对于“换与不换牌”的理由。任主任接着请在座的老师进行实验以验证,并假设:一、换不换牌,得奖机率都一样;二、换牌比不换得奖机率更高。两个假设中有两个操纵性变数,即得奖机率与换不换牌,由此得出“换不换牌”将影响得奖机率的结果。
实验开始前,每两位老师组成一组,以扑克牌进行实验。3张扑克牌里,必须先假定哪张是“百万大奖金”,并设定1位主持人,经洗牌后让对方抽选其中一张牌,主持人必须从剩余的两张牌中翻开一张没有得奖的牌,然后问对方是否换牌。老师们进行2组实验的比较,即实验组(在10次实验当中,必须换牌)及控制组(在10次实验当中,不换牌)。10分钟的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都抱着科学家的精神不断地尝试,并记录每次是否得奖以供接下来的数据分析。
从各组老师的实验中,发现如果坚持换牌,得奖机率将高于2倍。若不换牌,得奖机率是1/3。而这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概率”。从这个实验当中,任主任循序渐进引导出“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学目标”的观念。他让大家回想实验前所设的问题,第一、你换不换牌的理由是什么?第二、如果你设计一个实验,你要怎么验证?第三、在你的假设里,有什么变相?从实验设计直到结束后所进行的推理数据分析,最主要是训练大家的分析与归纳思考能力。
以数学科目而言,利用树状图的讲解或套公式的方法,是最标准的数学教学方式,但相信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概念。因此,任主任非常强调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也可进一步让学生动手实作,不仅能验证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具有观察生活的好奇心、动手替自己找到解答方法的乐趣。“探究”最主要的是先发现问题,接着形成提问与假设,最后再针对假设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配合课程目标所需进行提问,是老师们应共同学习的部分。老师们应思考学生在解决困难时会遇到的问题及你该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一并列出来,考试时就有个明确的出题方式。同时,任主任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坊中,多加留意讲师在引导或者给予任务时,为了完成任务,老师会问自己什么题目?这就是“发现”的重要性。
最后,任主任说,“探究与实作”的基础源自于教学思维与方法的转换,老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方向,才是设计“探究与实作”课程的核心。传统教育需要被改变,只要在课程设计上多花些心思,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