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9, 2018

The MAKERs 生活关怀创意工坊01 引言:想象、创新、实践


      “想象”是创意的来源,“实践”是创新的可能。纸上谈兵非长久之计,帮助学生发展从“想”到“做”的能力、培养创新创意的发想思维,是21世纪教育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2007年以来,我校多科科任老师逐步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以解决问题为教学枢纽的教学模式(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并于2012年开始着重于探究式教学、布置专题研究学习任务,创造平台(例:科学小摊展、高一及高二物理展、高二及高三生物专题研究、英文科专题研究、历史及地理专题研究等)让学生动手做,历经专题研究的摸索、探究、发现等历程。 与此同时,适逢创客(the maker)时代的来临,发明、自制及创新创意的能力明显成了一项教育培养的关键项目。2016年我校承办 “全国独中科学营”,即以“手创科学趣”作为营会主题。至此,兴华教育计划以更有系统、更组织性的训练途径培养具备maker精神的需求呼之欲出。

        今年开学之际,教务处在三机构及校长室支持下,协同邱瑞星老师、郑吉添老师、陈伟轩老师、朱键鸿老师、洪梅珠老师、许长青老师和邱咏芳老师,积极在校园招生,吸引了51名各级、各班的学生参加“The MAKERs”小组。在这个关键时刻,也结识了台湾国立高雄科技大学(前身为台湾国立高雄第一科大),从其创新创业课程及创创中心的培育系统看到许多值得效仿的经验,很快地在该中心魏裕珍主任的协同规划下促成拟订完成“The MAKERs生活关怀创意工坊”培育课程,并定于3月16至17日在科技楼数学实验室及创新楼举办“The MAKERs生活关怀创意工坊”,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推广者组长李国维助理教授主力指导、专任助理陈亭妤老师协同教学。

        两天的工坊,从早上8时进行到傍晚7时,营员没一刻闲暇:通过发掘洞见、创梦咖啡馆、6W2H、鱼骨图等活动的引导及工具的使用,营员不断在梳理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授课老师李国维助理教授反复训练营员的思维发散与收敛、作决定,磨练聆听、思考及整理资料的耐心,逐渐启动了大家的创意引擎。此外,从3人一组成长到9人一组;课题从原本18个,历经发表及投票割舍剩余11个;再重新组成5人一组。营员经历何其残忍却又契合实际情境的成长!侧旁观察,我看到营员们在每个时间点及每个课程中,慢慢适应多次被重组,和不熟悉的组员一起工作;也学习接受割舍原本的计划,“跳槽”至一个新的组别。在2分钟发表的要求下,更是欣喜观察到营员的简报功力突飞猛进,能够精准表达、舍弃累赘非关键的报告内容。

        总结以上,我相信22小时的工坊里,营员经历许多的第一次经验,思维或许被磨得更尖锐、触角或许伸展得更多、更远,甚至发现与人的互动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紧张。希望将来多赢的格局可以去到多远,现在踏出的脚步就应该提得多高,谨以此话语勉励营员,并借此提醒大家紧记李组长的叮咛:“把对人的关怀摆在中间,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因为这也是The MAKERs精神落实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核心价值。工坊结束后,营员将继续以甘特图规划研究课题完成的进度,放眼于6月下旬公开发表成果。衷心祝福营员们成果累累、花开精彩的收获季节早日来到!

       注:两天的工坊,负责采访服务的同学间接参与学习,自觉收获良多,并因此加入The MAKERs的小组。目前成员已增加到57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