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9, 2017

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 数学专题演讲


徐宜菱(高三理爱)报道
         6月21日(星期三)下午2时,我校荣幸邀请段爱慧博士以及余妮娜博士在黄景裕讲堂为我校数辅校队同学进行数学专题演讲,讲题是“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讲座开始前,许梅韵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与数学科教研组组长林雁冰老师分别颁发纪念品予两位讲师,感谢她们拨冗前来演讲。接着,大会邀请段博士与余博士颁发本年度陈景润杯数学比赛奖项予我校得奖者。共有41位同学进入全国100强,其中5位同学表现特出,名列全国排名15强:


         颁奖完毕,大家一起拍摄全体照,讲座才正式开始。

         此场讲座,两位讲师为大家介绍数学主要分成数学基础、分析、代数、组合、几何与拓扑及运用数学。当中也有我们熟悉的数论与质数。质数,是一堆奥妙的数字,我们都觉得好像知道,却又了解不透的,我们知道最小的质数是2,而最大的呢 ? 说不准。 2016年,据电脑计算发现目前知道的世上最大质数是2^74207281-1(约22×10^6个数字),数学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发现更大的质数。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这些数字只是前人太无聊才想出来的,然而通过讲座,我们发现其实质数也有其用处。原来,质数可应用于网络安全,如:银行、互联网等密码,都须经过质数加码和解码才能确保它的安全。


         数学界流传这么一句话: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的皇冠,歌德巴赫是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是关于一个偶数及两个质数的推测——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然而275年来却没人能验证它,使之成为定理。一直到了1966年,陈景润提出了“1+2定理”(也叫陈氏定理)。他发现,任何一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质数与一个等于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的数之和,成为歌德巴赫猜想上的里程碑。

         陈景润出生于贫困家庭,上学时因成绩优越遭嫉妒而时常被欺负,但凭着对数学的热忱和母亲与师长们的支持,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数学博士。高中时,陈景润遇见让他永生难忘的老师——沈元老师,在沈老师的鼓励下,他决心努力揭开歌德巴赫猜想的难题。
         1953年,陈景润曾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任职,但由于口齿不清,隔年被停职回乡养病。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获悉后,安排他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5年2月,他担任助教。1957年9月,华罗庚安排陈景润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进行数论研究。1962年,他出任助理研究员。
         1966年,几经刻苦专研,陈景润证明了“1+2”陈氏定理。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一旦成功,必影响世人。” 据此,我们了解成功道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陈景润的成功除了天赋,最重要的还是靠他不断努力与坚持的精神。
讲座尾声,两位讲师带领大家进入问题环节,在场同学与老师踊跃提问,讲师也细心解答。在热络的交流声中,讲座圆满落幕。

学习新概念与解题方法
林立翔 (初三仁)
         此次讲座,两位来自厦门大学的讲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
及质数,以及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就和背景。此外,讲师也向我们介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奖学金制度及大学的现况。我很荣幸参与其中,并学习了许多没接触过的数学概念及各种解题的方法,让我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我衷心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机会再次参与类似的讲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