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3, 2017

文创独旅 那幅千古名画

文/陈慧甜(初三和)  
        那幅千古名画,现今被法国政府保存在巴黎的罗浮宫供公众欣赏。它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这是一幅用油彩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肖像画,面积不大,长77公分,宽53公分。

        画中女子一袭暗褐色衣裳,双手交叠着放在椅子的把手上,肌肤的光泽显示出她的柔润丰盈。啊!她正望着你微笑呢!那么的和蔼、温柔,她的心情应该十分欢愉吧!继续端详,不对,上扬的嘴角似乎带着几分沧桑,抿着的双唇透露的是伤感地苦笑。再看看她的眼睛,望着你,像是怨尤。渐渐的,哀怨中隐隐约约出现一丝嘲讽。她斜视着、冷笑着。她的笑容神秘莫测,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推测。

        学者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将这个笑容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甚至是出神的、哀伤的。有学者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人眼睛的错觉。人一般靠眼睛和嘴的形态判断笑容,当人们留意她的眼睛而忽视她的嘴时,就会觉得她在笑;反之,若只盯着她的嘴而忽视眼睛时,就会觉得她没有在笑。除了微笑,画中人的眼神也非常独特,无论从哪个角度赏画,都会觉得蒙娜丽莎直视着你,使人感觉蒙娜丽莎的眼睛是活的,会随着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人们报以永恒的微笑。

        画中人的身份至今还
无法确切考证。艺术史学家也曾讨论过多种可能性。一些较具争议的理论说蒙娜丽莎是一个男人,甚至有人说这是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而人们普遍相信的是,画中人是当年意大利丝绸富商德尔焦孔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
这幅千古名画,从被发现至今,已被人们做过无数次的研究及探讨。画的每个细节、每一个历史背景都令人好奇。随着考古的发现及对这幅画研究的进展,“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将逐渐被揭开。








文/许微微老师
        这篇是慧甜同学于2016年所写的说明文。说明文是初二级华文科的写作训练重点。说明,是将某事物和有关这一事物的道理做解说。作者需对说明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抓住事物特征,做有条理的说明。

        一开始接触说明文的初二生在写作时会感到困难,因为说明文有别于过往熟悉的记叙文写法。记叙文重主观感情色彩,说明文要求客观反映事物;记叙文作文材料可个性化,只要言之有理;说明文忌凭空捏造、胡诌乱扯。我认为记叙、描写、抒情文就像画家,可以恣意地挥洒真性情,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幅风景;说明文
则像建筑设计师,在鬼斧神工下,需一丝不苟地将每个细节有结构地设想、计划、实施,不允许不合逻辑的天马行空。

        学生在说明文写作上较常遇到的问题:一是对说明对象缺乏认识,故文章的知识性不足;二是对说明对象无细致观察,只能蜻蜓点水;三是词汇量不足,故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欠佳;四是条理性不足,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后二者的问题只能靠平时写作积累来改善; 前二者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确定说明对象,准备充足的说明材料,对说明对象做细致的观察。

        若说明文只是将内容堆砌一起,正经八百地说明,只会沦为千篇一律,显得枯燥乏味,缺少了文学艺术美。其实说明文亦可加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就能使静物活过来,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如初二课文《八只小猫》,把工艺品小猫写得神态活现,生动可爱,每每让学生误以为是活生生的小猫呢!

        慧甜的《那幅千古名画》算是优秀作文。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的背景众说纷纭,研究材料也不可胜数,让此画更添扑朔迷离之彩。因此筛选材料需谨慎,提出有哪些较公信力的说法,以客观的立场说明此画的谜团。文中第二段乃是点睛之笔。慧甜再现了蒙娜丽莎的形象,以联想与想象生动地描写,那位女子仿佛活灵活现地正坐在那里朝你似笑非笑的。慧甜尝试解读蒙娜丽莎的神韵,以眼神与微笑的重重交会,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表现。但若要挑剔,略嫌画中的细节不够具体地说明与描写,如画中的背景山水完全被忽略、构图的呈现、画作的色调,还有蒙娜丽莎的形象可再立体鲜明。尽管如此,此文可算是佳作了。
慧甜,加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