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4, 2017

兴华人 拿督陈尚成副董事长(01) 成功是个人的成长,奉献行善让世界更美好!



据悉你出生贫寒的单亲家庭,半工半读完成中学课程,介意和大家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我从小学就开始半工读,当时就读班达马兰B校,母亲是个小贩,大约三、四年级我就到她摆摊的夜市场或者早市场帮忙卖一些干粮、杂货,就这样一路半工读直至高中毕业。

能够兼顾学业吗?
        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每一次都能够过关。谈起此事,其实我还是有点压力和阴影的,这些年来偶尔会发梦到考试不及格,因为当时的要求就是我们四科要及格,而且不可以有科目低过25分,有升留级标准。

也特别不容易吧,小小年纪既要工作又要读书?
         对,而且当时我的环境比较差一点,连电供都没有,原本是臭油灯或者是点蜡烛做功课,至到唸初三家里才有电箱夹着电灯发电。我是家中的老幺,还有三个姐姐跟着妈妈一同相依为命,当时姐姐们也在念书,只靠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抚养我们,我希望为母亲分担,所以决定半工读完成学业。那时候兴华也有提供半免或全免的助学金,但是我的想法是我还能够自食其力,靠自己努力去赚取学费,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比较需要的同学。



谈谈求学时期较难忘的事情?
        有些师长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是郑瑞玉校长,她的声音很亲切,为人十分勤俭,二十年来开着一辆老车,我们周末回校也都会看到她。当她过世时我去她家,发现她的居家布置十分简朴,她的一生几乎奉献给兴华。李锦华老师是我初三的班主任,至今样貌还是很年轻、和蔼,这也是个因果,教育本身是扬善的,李老师数十年导人向善,相由心生。再来是谢锡福副校长,谢老师在高中教过我一年华语,他本身是一个很关心学生的老师。

        此外,黄秀玉校长曾经教导我化学,我念初一时,入学考的数学成绩不错,当时校方有提倡汇集各科精英学生加强训练,黄校长建议我进数学辅导、每个星期上多一天的下午课,进一步增强数学。但是由于我放学后必须帮助家里工作,后来就没有加入。

        2012年郑瑞玉校长骤逝,黄秀玉校长很快地扛起重任、稳定大局,领导兴华继续前进,对于黄校长的表现,董事会这几十年来都没有很大的争论;某些学校校长与董事部冲突,没多久就换校长,我们兴华没有这种问题,彼此很有信心与默契,为大局也都能以和为贵。我们董事会七、八十年代毕业的校友很多,大家都有很好的福报,因为大家一直支持教育,做着很正能量的事业。我也一直跟孩子解说,为什么要让他进兴华学习中华文化。

        初一至初三我参加篮球学会,高中担任狮队的工作人员,高一至高三担任学长。在校求学期间,最难忘的是在董事会执行秘书洪健枝的带领下,我们曾经跑遍11个州为校筹款,包括:吉兰丹、彭亨、登嘉楼等。每当学校发动筹款运动,就会组织筹款特别队,我是当时学校筹款特别队其中一个队长,高一到高三连续三年都跑11个州,坐上由董事借出的客货车,跨州筹募综合大楼的建校基金。

        其实在董事会里面我一直很赞成“要让学生参与筹款”,培养爱校情怀。但是现在的筹款跟我们以前的性质是很不一样的,以前一般家庭都比较穷苦,靠挨家挨户筹募并不容易筹到大量款项。现在兴华要筹款其实不难,我是86年进来,当时兴华的毕业生较少,要找到有钱的校友也很少,今天我们有上万个校友,我估计再多一个十年,单单跟校友筹款,每一个校友一人捐100令吉,汇集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

在什么机缘下回来母校服务?
1991年我高三毕业,校友会执行秘书洪健枝邀请我们这些毕业生加入校友会,同学中很多人毕业后出国继续升学,我还留在马来西亚,1992年我加入校友会,那是毕业后的第二年,至今25年,我仍然是校友会的一员。

你是马来西亚策略集团(STG Group)及 马来西亚黄金海岸度假集团(Gold Coast Resort Group)的董事主席,还兼任一百多家产业发展公司的行销顾问。你有什么感想?
每一个人随着年龄渐长、在每一个阶段审视自己的人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刚刚毕业的时候我的确是想在商业领域闯出成绩,原本我的志愿是当律师,但是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继续升学,于是我转而希望在商场上有一番作为,再以自己的能力帮助社会上普罗大众。
一开始我在《星洲日报》工作,选择《星洲日报》也是机缘巧合,毕业前一个星期我就去《通报》应征记者,《通报》方面基于我没有交通工具而不予录用。后来《星洲日报》在八打灵总社招聘内勤,我去面试。当时经理分析:你一个青年,还要搭巴士上来,来要两小时、回也两小时,一个月的薪水700块,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时间、金钱的压力都很大,因此他建议我在巴生担任区域广告行销员。
我在校期间是毕业刊召集广告的组长,经理翻阅兴华的毕业刊,后段有很多广告,都是由我这里招来的,于是他建议我在巴生担任广告行销,我的第一份工也是最后一份工,就一直循着此路线不断发展,直至成立自己的公司。

一直都这么顺利吗?有没有试过走到一段时间遇到挫折,感到挫败?
1997年金融风暴,当时我已经成立广告公司,由于很多客户受经济崩盘波及,纷纷倒闭……现在的情况也是开始要重演了,我估计今年下半季,如果有大选顶一顶,情况会拖到年尾或明年初,像1997年,农历新年一过,很多商店就关闭了。当时我们也面临被商家倒账、拖欠款项等,我跟一些供应商协商,继续经营下去,再逐步偿还欠款。

我国经济在1998年开始复苏,1999年在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政策,包括锁定美金兑换率等凑效后,我们很快重振士气,而我当时在广告界锁定的都是一些产业公司,主要考量是:我今天花了15到20分钟来见一个顾客,我花同样的时间去见一个产业发展商,但是盈利数目却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在人生里每一次的选择就会决定未来发展的不一样,倘若我集中在食
品店,比如一间餐馆,它一年的营业额只有50万或者80万,他顶多花一个5千到8千来做广告费,但是产业发展商,他一个计划可能是几千万或者3、4亿,他拿两个点来做广告费,就是一个巨额的数目字。由此可见,花同样的时间,但是我们的收入和盈利差距却是很大的。因此自1995、96年开始,我的广告客户就集中在产业发展商上。

到现在为止,我的感触是,人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追求与理想,尤其是最近这两三年,我接触到了佛法,对《心经》特别有体会,也把商场上竞逐名利的心看得比较淡一点。2012年,前校长——郑瑞玉校长过世的时候,我看到的情况非常特别,郑校长她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治丧与出殡时场面肃穆、学生发自肺腑真诚的哀悼与敬重之情,跟我们平素接触到的商业交际是完全不一样的。

商业交际可能就是人都没有到,只有一个花圈;但是郑校长治丧期间,我看到:噩耗传开后,文教界与华社同声一哭,学生从全马各地纷纷赶来,郑校长献身华教四十载,毕生鞠躬尽瘁作育英才,这就是教育上的成功,大家对其的敬重发自内心,也让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除却名利,当我们离开时,我们究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