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0, 2017

媒介社会与新闻素养 清华胡钰教授走进马来西亚兴华中学


林卿卿老师报道
        2017年1月17日,下午2时40分至4时,我校科技大楼5楼协作学习室,迎来清华大学的胡钰教授,与大家主讲“媒介社会与新闻素养”。

什么是新闻?
        胡钰教授以“什么是新闻”展开话题,他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新闻,每天都会关心新闻。我们会看什么样的新闻?娱乐性的、煽动性的、娱乐的......取决于新闻的吸引性。一般人不会对正常的新闻感兴趣,只会被反常的事件吸引。新闻强调三个“W”:women女性(娱乐)、wampum钱财、wrongoing错误的事情。因此可以这么说,新闻所报导的多是反常的事情,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根据1919出版的徐宝璜教授所著《新闻学》一书,是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中对“新闻”最早的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胡教授续称,处在以社交媒体兴起为代表的高度媒介化社会,全球社会新闻传播行为引发我们思考三个问题:
· 新闻越来越多,新闻真相在哪里?
· 信息越来越多,信息选择在哪里?
· 媒介越来越多,媒介素养在哪里?
媒介是我们认知世界图景的主要渠道。我们从哪来了解世界,就是从媒介来了解。当下,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所谓媒介化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国外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主宰、溶解和牵引人们的意识、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促成媒介化社会,人类高度依赖媒介生存,社会被媒介所驾驭。新闻为我们描述的画面都是选择过的,总是有个把关人告诉我们,我们该看到什么?因此,应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新闻,不要被报道轻易地带着走。


推荐书籍
        由于媒介化社会对我们影响很大,胡教授特别推荐几本书,对提高媒介素养大有裨益:
第一本是《新闻的力量》,告诉我们媒介是一种公共机构、一种公共意识。此书谈到一些很重要的观点,分析了新闻媒介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谈到美国报纸是了不起的社会公共机构,其重要的历史成就,是成为今天现代公共意识最具代表性的携载者、解释者和创造者。
第二本是《新闻的骚动》。此书分析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新闻,探讨这些新闻对社会情绪造成的影响。其中谈到了一些很重要的判断,比如新闻现在取代了宗教成为信仰,形成人们头脑中世界的图景。
第三本是《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这本书指出今天的社交媒体——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的社交媒体跟2000年前的社交媒体实质是一样的。实际上,媒体形态的变化是技术的变迁,但无论技术怎样变,人性是不变的。

媒介依赖与媒介影响
        媒介为人类描绘世界的图景,从印刷术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让人类社会形成依赖。胡教授也提到,“媒介是政治权利,最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美国大选。纵观美国此次大选中的媒介表现,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表现完全脱离,所以最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大选辩论阶段,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预测中希拉里占了绝对的优势,该预测一直到投票当天,众多主流媒体,都认为希拉里会赢,所以当结果揭晓时震惊了美国朝野,甚至引发了游行抗议。”这个案例,让我们开始思考:新闻媒体的立场是客观的吗?传统的主流媒体还能代表民意吗?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当社交媒体代替了主流媒体,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一、不知道新闻的真实性;二、信息的推送也越来越个人化。个性化推送的新闻带来什么?我们越来越多人永远只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虽然接受的信息更多,但脑袋和视野却越来越封闭。因此,媒介与新闻的素养显得更为重要。胡教授说:“高度媒介化的世界,寻找真实的信息越来越难。媒介的变迁有四个特征:终端移动化,内容影像化,推送个性化,时间碎片化。这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浅阅读”时代,没有时间深度阅读,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传播环境里,对媒介素养的要求更高更紧迫。”

        媒介素养分为两个维度,那就是组织媒介素养和个人媒介素养。组织媒介素养强调的是传播能力,要掌握传播技巧,学会创意传播,传播内容要有故事性。要说实话,不能用假的内容;要说人话,有人情味,才能打动人;要说新话,不能重复旧的东西,要与时代语言同步;个人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媒介理性,要建立理性思维(什么该接受,什么不该接受)、伦理规范(尊重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和传播技巧。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个人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要有理性思维。如此一来,才能建构一个健康、文明和开放的新闻社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