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4, 2017

课题三: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 / 学生学习社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苏进存副校长引言

       

         这几天的研讨会都围绕在21世纪能力的培养,其实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为面对未来生活、适应社会做准备。小犬是独子,多少都有着独子的特质,而我就想办法减少他这方面的困境,期许他为社会做更多的服务。

        其实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理念上颇贴近世界的脚步,但受制于执行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改革未能奏效。在小学,小朋友在学期末按照成绩排名,一字排开进行能力编班,这种形式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的教育理念中,不希望教育产生M形症候群,我期许孩子透过做服务、跟身边的人建立友好关系,请他分享上学时服务的喜悦,并与太太说好,不要问孩子得几分、班上最高分是几分等。

        学习上,学生不该追逐高分形成恶性的竞争心态;学生之间是生命共同体,应该互助共生、共存共荣。形成学习共同体,是我校一直强调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校园内,学习共同体其实已有基础,老师们共同备课,形成共学文化;同学形成共同体协同活动。然而这几年我们还是看到,部分精英学生抗拒伙伴,宁可独享学习成就,甚至想回到小学那种精英相聚的氛围。

        我们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社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纵观台湾、香港、日本,许多国家已经从教室出发进行改革,开展出教育的宁静革命,期许为21世纪教育引领新出路。拜访北大附中和四中,我的心得是:一切教育的措施的改变,能不能成功,仰赖优秀师资有没有被建构。优秀教师影响全人教育的发展,这也跟七大习惯相呼应,整个教学的生命共同体需要被建立。


        我们谈的学习共同体,从学校、教师到学生,都应成立一个个学习圈,在与他人的讨论中相互学习。当我视察社科朱键鸿老师的课堂,看到了不同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学习的刺激与合作。在我的社科课程中,可以跟学生交流丰富的学科知识,但发现学生在考试时会翻抄老师的想法,回答问题时会猜测老师要的答案是什么?这促使我思考:我们要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上呈现高素质、具备思考力?

        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学习,让学生实际深入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经由对于知识的讨论及探索,体会学习的快乐,进而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学校管理策略和教育措施上,透过协同学习,让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建立同僚关系,让老师找到成长的动力。实施学习共同体,使学校提升整体效能。

        接下来的时间,伟杰老师和兼阀老师将各别带领讨论,希望透过和老师们的交流可以找出具体的方案。最后,让大家观赏一部介绍“学习共同体”的简短影片。教育从翻转桌椅开始,透过问答来引导学生思考,带出主题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学生透过与教材的对话,来认识主题内容,并在了解内容后,再与他人的对话。学生有机会找寻与主题相关的资讯,并且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想法,再公开发表。经过小组对谈,发表自己所得。

        老师可透过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时时掌握小组的讨论状况,适时引导学习方向,进行串联,然后总结。学生亦与自己对话,将讨论所得与自己相关的资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影片中也看到,小组的协同学习,不仅可营造学习氛围,可找回学习动力,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谢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