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玲(高二理信)苏瑜静(初一仁)报道
5月30日(星期一)中午12时30分至下午2时正,我校科技大楼协作楼数学实验室举行科学教育对谈,主持人是蔡亲炀博士。这场长达2小时半的活动荣幸邀请了三位资深教授提出各自的教育论述,他们是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天文学博士孙维新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博士陈秋民教授,以及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量子资讯研究中心主任张为民教授。
蔡亲炀博士表示,为了未来教育和科学上的发展,科学教育成为一个大家应该深思的课题。本会荣邀三位杰出的教授,与在座校长、副校长、我国东西马独中、台湾、澳门的老师,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展开对谈。他首先请三位教授谈谈自身的教育观,各自表述他们心目中的科学教育是什么?
孙维新教授率先提出看法,他认为老师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平台好让学生发挥创意;同时,应该培养出有礼貌、有好奇心的孩子,让他们对科学产生疑问,萌起好奇心的嫩芽。学生正是在推翻和否认前人的理论下,才能真正地去思考和学习。发现,是指观察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他强调,在课堂上动手做实验、展开实验设计,不但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促进他们进行思考,从理论和公式中推解出答案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老师也应该尽力现场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给予模棱两可的托词,方能延续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再引导他们动手找答案,这就是所谓的反转教学式。
接着,陈教授以抽取瓶子间的钞票、现场以一张A4纸和一本厚重的书本模拟自由落体理论、在真空中自由落体等,让在座的老师不禁拍手叫好。
张为民教授觉得老师应该多与年轻人做朋友,试着去了解年轻人心里的想法,才能够去引导他们的想象力。他认为只要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就能带领学生走向不一样的道路,发展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他说,人类有无限的想象力,尤其是年轻人,自古以来后浪都是在质疑前人的理论下前进,爱因斯坦因为不相信他的老师,才能超越老师走向成功。老师只是一个引航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老师只负责从旁引导他们踏上正确的道路和使用正确的方法解疑。
听了三位教授的分享,一位生物老师提问:学生常常觉得生物课只要背得滚瓜烂熟就能拿到分数,不过他认为学习生物应该经过理解、分析和消化,才能组织记忆。请问生物科应该靠背记来学习吗?老师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位教授以各自的教学心得展开分析解答,他们都认为学习应该先整理脉络,将各个课题进行链接,在链接的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导性,促成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展开讨论和分析,引进生活上的各项知识探讨答案。此外,老师也可鼓励学生善用科技、理解并自己寻求答案。
接着,来自台湾明道大学的徐瑄儒老师分享,若知识以填塞的方式传给学生,只会消灭掉他们心中求知的火种。求知欲一旦被消灭了,就很难再被燃烧起来。有鉴于此,台湾正在改变学习纲领,省略一些重复的课程,尽量腾出时间进行有趣的活动来引燃学生求取知识的欲望,以便科学教育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造就下一代更开阔的未来。
接着,三位教授也以各自的专长融汇教学分享:孙维新教授谈戏剧与教育、陈秋民教授谈音乐与激发好奇心、张为民教授则分享其指导脑神经科学生的教学趣事,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与各个老师进行交流。这场意义深远的科学教育对谈,在愉快的交流声中画下完美的句点。
动手实验,掌握原理
陈子响老师(柔佛麻坡中化中学)

创意与求知最可贵
颜毓菁老师(雪兰莪巴生兴华中学)

从日常生活中理解科学原理
徐瑄儒老师 (台湾明道中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