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友会主席余安及副主席叶进来的邀请下,我为校友会新会所设计办公室。我提交的设计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的“博古架”作为设计理念,透过巧思为会所营造一个“半间隔”艺术,“半”这个概念很有趣,既不像全玻璃般通透,也不像实墙形成完全的阻隔,“博古架”既有“屏风”的间隔作用,也有柜子的展示作用,其精致的设计还能够起到点缀家居的装饰效果。

人文走廊和校史馆的设计尚未落实,但我十分期待。兴华中学校史馆设计背景与目的包括:建设人文走廊传承兴华人的精神;继校史整理与出版,将校史具体化、直观化;提升校友归属感;让外宾透过参观、交流展开“体验式”宣导以及活化庭院与走廊空间。
我对校史馆的初步构思是,透过“展示窗” 将时间和空间交错把校史馆外化,“展示窗”内容可以定期轮换专题展览,提供一个承载历史的载体,并允许观者以不同的视角解读历史。材料方面,我选择以耐候钢 (Weathered Steel)为建材。

是的,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因而不需要涂油漆保护,后期维护费用低,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建筑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佳。其特点是在室外曝露几年后,强烈环境中的湿度、盐分等会使耐候钢表面形成密致的锈层,由鲜橙色转化为古铜色,极端气候的锤炼反而使耐候钢建筑倍加增添美丽。
我期许所提呈的设计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所言“一切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终将变得可爱”为兴华校史馆妆点风华。

修读建筑设计六年中,我一直感觉建筑是一个很强势的东西。我很佩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的“负建筑”理念,他提倡一个“以人为本”的弱势建筑概念。我想我的梦想就是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建筑吧。



我认为建筑风格是次要,概念为首;风格是概念的延伸。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城市形象被反复克隆,逐渐失去了个性与灵魂,我希望开创结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筑艺术,当然绿色建筑是一个方法,更重要是遵循自然法则、融汇人文关怀和人本复归。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会将中华元素结合到设计概念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