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4, 2015

文史教育与人生:兼谈大数据的冲击 黄一农院士


黄乐仪老师报道
          7月11日(星期六),我校于科技大楼协作楼举办雪隆森独中文史地教师讲座,主题为“文史教育与人生:兼谈大数据的冲击”,主讲者是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黄一农院士。雪隆森独中逾四十名文史地教师出席,大家荟萃一堂与黄院士展开学术对话。

        黄院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并于Nature 和Science 等权威期刊发表过论文,曾任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黄院士表示,21世纪是网络新兴时代,也是文史老师的天下、是做研究最好的时代。这是他第二次到访马来西亚,6年前首访我国他发现我国多元文化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生提供另一个研究方向与发展机缘。

大数据对文史科的影响
         网络时代也称为大数据(Big data或Megadata)时代,海量数据规模浩瀚,拜科技进步所赐,人类可以通过网络瞬间截取、管理、处理并解读信息。“大数据”时代,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研究人员将各个小型数据集合并进行分析,可得出许多额外的信息和数据关系性,用来察觉商业趋势、判定研究质量、避免疾病扩散、打击犯罪或测定实时交通路况等。

 
      处身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思考大数据对文科的影响;大数据现象提供文科生成熟的研究环境,例如:考究诗的用典。擅用大数据能协助研究者破解数千年来汗牛充栋的用典,解读文体背后的真正含义。

         黄院士表示,他研究《红楼梦》以来,发现历代学者皆会参考提供大量和曹雪芹相关资料的《村柳堂诗稿》,其中一诗:《题李四兄书舍壁》的“吕袋休名注”典故让人颇费思量。休名:指美好的名声;但“吕袋”所指何事?历来学者诸般推敲却无从勘核。后来他善用大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搜索“吕+袋”,找出152条用典。其中《佩文韵府》:“宋史吕蒙正为相,夹带中有册子。……朝廷求贤,即取之囊中,故文武各称其职。”追究典故原义实为:夸奖朋友有好名声,值得记载在吕袋上,查出半个世纪以来无人能破解之谜。



善用大数据超越古人
        黄院士指称,《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140万条。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穷尽一身也无法将140万条典故了如指掌。历代学者中记忆第一首推陈寅恪,他精通世界十二种主要文字和几种已濒死亡的中亚古文字,学识渊博,是个旷世奇才。但在大数据时代,纵使记忆惊人如陈寅恪也有局限,有生之年断不能将《四库全书》过目不忘。

        如今,我们生长正逢其时,学者可以利用大数据读古典。大数据储藏80亿典,今人善用大数据做学问,要超越前人不是谬论。

       “接下来的时代,是问问题的时代,你要擅于问问题。”
黄院士进一步剖析,大数据时代将产生数位落差,拥有数位资源的人、找答案的方式和没有数位资源的人产生落差。善用大数据做学问,将使新生代超越古人、屡创奇迹。

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指标
        提及今日文史老师压力,对比讲求实际效应、效果显而易见的理工科,文史老师该如何培养孩子在社会的定位?黄院士表示,一个越是健康、健全的社会,越是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人文素养指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关心、对文化理解的程度,反映在其思想、行动之中,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重要指标。这种修养的构筑需要学习的过程,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该庆幸我们生长在大数据时代,今日世界已不一样,我们具备良好的资源,发展文史研究大有突破。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传统根基要扎稳,加上善用科技才能如虎添翼。”
黄院士强调,正确的“e考据”态度是:发现原来这些书我以前没读过;进而引发学者思考:我该如何善用?每一次搜到新知识,都要停下来好好思考。

马来西亚文史研究有待开发
黄院士说,他第一次来马来西亚感触很深。主办方安排他到马六甲三宝山进行跨领域研究,抵达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青云亭,第一眼看到其规模,就深受感动:庙里设有纪念甲必丹及亭主的功德祠、供奉神祖牌或亡灵的大众爷祭祀堂及祭拜文昌帝君与仓颉的神龛。一代一代的神祖牌,必须要有足够的发言权,告诉后人他们所经历的历史。

此外,槟城郊外老房子、古城家庙、刘关张赵神祖牌等,一些祠堂规格比皇帝还高,这些建筑高度具有深刻的意义。三宝山上清代墓碑铭刻:三点水,一个月,代表:清(朝),无主;福义兴(公司)发票上的暗号文字:川大丁首,代表顺天行道;天运,代表私会党。靝,代表堂口……这些本土历史遗迹有待学者开发。大马学者应该掌握在地优势和话语权,通过研究本土原始资料,弥补早期华人移民历史里留下的空白。

  “在槟城,我发现尚保留建于清朝太平天国时代的教堂。太平天国的基督教和西方国家普遍流传的基督教不太一样,这很值得研究。而马来西亚华人流传的通书——《通胜》,之所以命名为“通胜”是因为华人喜欢赌博,必须“通通都胜”(不能通输)。”黄院士笑言“这些民间习俗,是打开研究中国人的一把钥匙。这里有太多可以感动人、可以被书写的故事。在某个时空之下,勾勒民间习俗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学术角度而言,你们有太多精彩的东西可研究,足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说故事——学习文史的快乐
        黄院士也和与会者分享《The Legacy of the Tek Sing》,故事记载1822年,鸦片战争前20年,中国经济破产,一船又一船的中国人从厦门逃离中国,离乡背井到东南亚寻求生计。当时有2千多位中国人乘搭一艘名为“的惺”的 三桅帆船,因抄近路在巴达维亚外海触礁沉没。这场船难被喻为“China Titanic”,死了1800人。一艘载鸦片烟的英国船行经该处,救了100多人。该英国船公司也因拯救中国船难难民耽误时间,没有做成生意,最后宣告破产。

     “《The Legacy of the Tek Sing》故事扣人心弦,足以引发学者进一步深入考察。我认为教历史和学历史的人都要将自身融入故事情节,才能引发学习动机。如今,在分数与应试主义盛行下,学历史的人都快忘掉了教历史的快乐——说故事。老师要能说故事,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文史。”

学习文史是为了让人被感动
        观众互动环节,友校文史老师询问该如何把历史学好,让学生看到历史与人生的关系?
黄院士表示,学习文史绝对不能以功利主义衡量。如果重新选择,他会一开始就做文史;文史让他找到安身立命以及生命中感动的部分。他呼吁文史教师不要寄望文史跟现实世界有多大的结合,但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层次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熏陶、凝聚社会优良风气,开创不一样的人生。

  “文史不要默书,默书会扼杀学习的乐趣。有者强调背诵能让学生潜移默化,但必须在学生不反感的情况下,且也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他强调“说故事的人让人感动,能够讲故事的人就是一个领导,否则永远在他人之下。学文史是为了让人能够被感动,让孩子学故事、写他感动的部分,形塑下一代对历史的关怀。文史的感动是全体的,不要去切割:历史、文学或科学,人生的最高意境无法切割。”

引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老师提及本身在教历史的过程,寄望学生有使命感、必须有世界观。但苦苦经营三十多年,学生很少被感动,无法明了历史值得借镜之处。老师该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引导学生找到明确的方向?

        黄院士表达他对我国华校办学精神的敬佩,老师们拥有非常强的使命感。学习历史的过程 ,他一直告诉自己要尝试做角色揣摩,进入每一个人物的生命中。学习要引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如:让学生考察义山、寻找祖籍,探讨几代人的生命如何联系在一起。过程中孩子揣摩祖先从明、清时代以来的生活方式,古今对照,学习兴趣就来了。

诠释自身文化话语权
       “这里有几百万的华人,一直在追溯中华文化的传统。其实,中华文化的传统并不仅限于海峡两岸。海峡两岸只是政权所在,大家应该争取本身诠释中华文化的话语权。海峡两岸很多历史古迹已经消失,东南亚甚至整个亚洲却遗留着渊古的中华文化遗迹。”黄院士侃侃分析“你们不需要依附在两岸政治底下的传统,反而必须回到自身文化的生命里开创,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把精华的部分传承下去,就在这个环境底下赋予它生命、给予它新的素材。”

         他鼓励在座的老师们,传统里一定要去寻找生命,坚持自身的文化;但是不要局限在其中。

         “坚持我们传统优良的部分,但是不要划地自封,保留精华的部分,你的话语权就会出来了。”

历史考究要以小见大
        询及现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老师们该怎样带领这些孩子?

        黄院士表示,做教育的过程,随着时代变迁没人能够抵挡互联网的冲击。一些家长坚持回到传统,要孩子不碰网络、不看电视;他对此不置可否,建议家长中间拿捏,以引导的方式教孩子善用科技做有意义的事。

      “下一代的孩子一出世就知道怎么滑手机,我建议父母和师长关注在焦点转移,1/3教给孩子使用网络的技术,2/3教导如何善用科技。”

        黄院士感概这些年他走遍大江南北,但很少看到一个地区家长、老师、学生一起紧密结合推进文化进程。李荣兴老师表示,我校历史组让学生制作家谱,将来可以纳入电脑的技术层面推广。黄院士表示认同,并提议可以配合华研来做,让学生按照宗族、年代与地区来归纳。郑名烈老师说,推广家谱或族谱可以把全世界寻根的人联系起来,没有地方史就没有国家史,如今的地方史一大片空白。黄院士补充,历史考究要以小见大,太小圈子感动不了其他人,如何在小历史看见大世界是关键。

成为精彩的说故事者
        林金花老师赞同读文科的人感性,容易感动、激动;有文化底蕴很重要,她感受到马来西亚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迫切想保留文化。除了各族多元文化,我们也受英殖民文化影响,形成马来西亚人特有的文化。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量?

        黄院士表示,我们不可能掌握全世界文化的话语权,站在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深思如何发挥与诠释马来西亚人在中华文化影响下的话语权;挑出不一样的切入点,并以此建立典范,告诉下一代我们怎么跟世界竞争。文史教育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让人感动;我们不要成为复述者,而要成为精彩的说故事者。他相信只要用心耕耘,马来西亚传统文化的诠释,将绽放渗透人心的生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