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11

(繁体)第一名:郑理恩(S3SY)----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序曰:此題事關重大,非同小可,請允學生以古體正字書寫,合“正”氣之說。

  “正氣”這一概念首由孟軻夫子提出,他在《孟子》一書中說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行有不慊於心,是餒也。”浩然之氣即是正氣。

  昔人常雲:“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將謀官爵而貴乎?將得奉祿而富乎?將食魚肉而飽乎?顯然其原始之目的並非如此。讀儒家之典籍,是在於其能明君臣之義(今不用)、父子之親、長幼之序、夫婦之別與朋友之信,以及各種做人應具備之美德如禮、義、廉、智等等。總歸來說,既是去惡行善。在這個去惡行善的過程之中,便讓人養成了浩然之氣。行惡則何如?即是孟子所雲的“行有不慊於心,是餒也。” 所集的正氣便會有所損減,而不能堂堂正正地抬頭做人、頂天立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原因大概出在這裡了。

  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亦雲:“萬鐘于我何加焉?” 是故君子安貧樂道,不義不取,使所養正氣能致凜冽磅礴,萬古長存,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是為“正”。古今完人,無一不正。 正道蕩蕩,不偏不倚。如今中飽私囊、貪污濫權之政治敗類充斥大馬國會,正道不行,居土而不敬,庶民安得而仿效乎?由於國會之中多是不恥之徒,賢者亦難在其中立足,應王安石所言:“此士之所以不入也。” 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應成為大家所共同奮鬥之人生目標。

  正氣是可以被考驗出來的,而且是在極其兇險危難之時。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天祥。他車聲救國遭遇是如此的難以想像!在指南錄後序中所提到的九死一生的逃亡狀況和“生不能生啖其肉,死猶以厲鬼擊賊”的凜冽氣魄,早已使他將生死置之度外,冒險犯難以圖救宋。雖然最後為寇賊所俘,身死囹圄之中,其所留給後世的模範是永垂不朽的。 當文天祥被禁於土牢之時,常受到各種邪氣的干擾,有日氣、土氣、水氣、人氣、米氣等等,但由於浩集了一身磅礴的正氣,使他能“如此再寒暑,百診自辟易。” 文天祥在正氣歌序中嘗言:以一(正氣)敵七(七種邪氣),吾何患戰! 可見正氣精神力量之威猛,足以百邪不侵。

  從孔子、孟子、岳飛、文天祥、左忠毅公、史忠烈公到近代的林連玉、沈慕羽等、這些都是古今完人,他們所豎立的榜樣值得讓大家去學習和作為參考。問題是大家只關注歌堂上的學習呢,還是偶爾會稍微留意這些偉人的生平事蹟?整個課堂以內充斥著生物、物理、化學、數學還有電腦的鳴聲! 古聖賢之道還有機會照耀我們的容顏嗎?當凶難禍患來臨時,我們能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者連玉的“橫批龍甲揮鐵腕,怒奮空拳搏虎頭”嗎? 我們都有真正瞭解養浩然之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嗎?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何不投向華夏文明與聖賢之道的懷抱呢?還是只是生硬生澀地背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孟子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句話後來成為林連玉為華教奮鬥的精神糧食,成為支持他頑強抗爭的正氣。 我想大家和我一樣,倦于事憒於懮,為課業所惛,已經背離華夏文明和古代美德的光輝許久了,往昔所讀的子日詩雲也不知到哪裡去了,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但是忠誠地希望大家能盡其量地“養天地天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炎黃子孫。

评语:行文明畅可观,文思泉涌,足见作者阅读之功力;中文遣词造句,颇见深度。通篇读来,实令人惊叹激赏于作者的文学造诣。作者实属可造之材,盼能精益求精,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