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18

跨文化讲座:印度庙与印度文化02


        讲座上,陈先生与师生们分享进入印度庙内须注意的事项,如避免穿得过于暴露、入庙前须脱鞋和清洗手脚、不可触摸神像、不可拍照(除非经过允许)、不可站在或穿过中轴线(主神的位置,坐骑、祭坛、旗杆那一条线)、参观要顺时针走以及膜拜的特定时间等。

        除此,陈先生也解释,许多人会认为印度教、婆罗门教和吠陀教是不一样的宗教,但事实上却是同一宗教,仅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号。吠陀教是于公元前1500的称号、婆罗门教是公元前800的称号,而印度教则是2000年前的称号。另外,兴都教亦属印度教,名字的由来是因波斯人念成了Sindu,所以才有兴都之称。

        印度庙外的旗杆标志或是门顶上的神仙,都可用于辨认该庙的特色,但由于神像多变,因此以标志来辨认,较为准确。不同的神明都有着不同的标志,在马来西亚著名观光景点 —— 黑风洞中,所膜拜的神明是毗湿奴,传说中有十大化身,其中之一即是佛陀。陈先生提到,在印度教的发展过程中,曾把其他宗教的神明纳入该教之中,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信徒。

        陈先生也特别介绍坐落于我校斜对角的斯里孙达拉惹印度庙的特色,其中包括庙外面的神像雕刻,各个别具风格,每一神明都有祂们的故事,一个座庙就好比浓缩了印度教的精华。


        当天,老师还介绍了印度教里的三大主神,即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梵天是创造之神,宇宙之主;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之神(鬼眼王);毗湿奴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神。这三大神明皆能自由变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诸神祇中处于最顶尖的地位。

        除此之外,印度教的传播对泰国和柬埔寨的影响也很大。泰国虽是佛教国,但其实受印度文化影响颇深,泰国与我国的庙宇即有许多明显的差异。又如柬埔寨吴哥窟的四面佛,虽是四面佛,但事实上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结合。

        印度教里也有许多经典,《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梵书》与《奥义书》等,也是印度教的名著。陈先生为师生们介绍了数本现代印度教的书籍。

        即使身处多元文化社会的大马,华裔往往亦会忽略其他宗教的文化特色,只有加深对友族文化的认识,才能够放下成见,让自己有机会与他族和睦共处。陈先生对友族文化的认识与兴趣,正是大家的模范。希望往后的日子里,大家能多聆听不一样的故事,接纳不一样的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