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校从独中工委会课程局手中接过主办全国科学营的棒子,首次由中央转移到各地独中轮流承办;当时我校天文台刚设置不久,在课程局物理学科秘书暨我校天文学会顾问的指导下,我们举办了主题为“空间科学”的第四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科学营,主催单位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
今年,我校有幸再度承办科学营,惟得悉第四届以后,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已不再是主催单位,全国华文独中科学营与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完全没关系,长期以来由蔡亲炀校长独力指导运作。秉承郑瑞玉校长一生为华教努力不懈的精神,作为这届科学营工委会主席,我有强烈的意愿将科学营回归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期望这项全国独中重要的学术活动,能在独中工委会有力的支援下,建立机制,更有效的带领独中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12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科学营,回归董总主催,也征得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及马来西亚留台成功大学校友会协办,以“手·创科学趣 The Makers’Camp”为主题。
“Maker”译为“创客”,又称为“自制者”,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创意转变成现实的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热潮风起云涌,3D打印技术等开源硬件日趋成熟,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将创意变成现实,踏上了“创客”之路。这种可以不再依赖装备昂贵的实验室,只通过简易操作的微控制器和编程系统等即可实现创新的“创客”运动正席卷全球。
这种“创客运动”不只在欧美国家流行,中国内地和台湾不少高校和中小学设有“创客空间”,有的还开设了“创客课程”,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供“发挥创意,实现创新”的平台。
创客教育主要以课程为载体,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客运动”这一波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的创新浪潮,给教育带来何种启示?又将使教育产生怎样的改变?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兼具人文与科技素养。
我们认为,中等学校科学教育不仅不能够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也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科学理论而已;顺应现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可尝试通过创客教育模式实践探究式教育理念与STEM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针对项目的探究研发创新产品,以利惠社会的需求者,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科学、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在生活层面中,实现抱负,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是为中等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本届科学营活动包括:大师演讲与对谈、夜谈、科学实验竞赛、科学创意竞赛、手·创工作坊、天文观测活动、科学嘉年华等,突破往届营会的举办模式,我们尝试融入创客教育精神,设计更多实际动手的活动,以鼓励年轻学子能将念头透过追求事物的本源与对探索原理性的热爱,透过协同创造,实际制造出成型的作品。营会也特别强调跨学校营员间的协同创新、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以体验团队协同探究、共享成果的喜悦。
提供一个开放的创客空间,让各校学生在协同共创的过程中,发挥创意潜能,体验“人文科技相结合”的宽广学习天空,激发思考未来学习的模式与方向;进而带动独中教育的发展,是本营会的愿望。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三位大师: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教授、人称“鹅爸”的东吴大学物理系陈秋民教授以及成功大学物理系张为民教授百忙中欣然答应前来和学员近距离互动、给予指导。
感谢蔡亲炀校长、拉曼大学两位副校长尤芳达教授和李仕伟教授、马来西亚科学院拿督洪礼璧高级院士以及马来西亚物理协会谢瑞平教授,不吝指教,担任营会的学术顾问。
还要感谢远道而来的台湾高雄国立第一科技大学冯荣丰副校长带领该校团队和远东科技大学团队提供手创工作坊和科学嘉年华的项目、担任夜谈嘉宾及大师对谈评审;本地大专院校:泰莱大学的Dr Edwin Chung、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张汉友教授、黄召仁博士;科技机构Cytron的CEO陈泳潼先生;国家天文台代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协助各领域的工作。
在具体的筹办工作上,要张罗的事项颇多,我校师生在日常紧张的课业之余,秉持群策群力的精神,主动积极、合作无间地投入各项筹办工作的美丽画面,令人感动。学校董事会的认同和支持,也给予同仁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各位,因为有您的协助与参与,“手·创科学趣 The Makers’Camp”更显精彩。
本届科学营迎来39所独中以及海外3所中学共315位师生参与。愿科学营圆满成功,营员们个个满载而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