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0, 2016

与海内外师生分享我校天文教育成果



文:翁明娇老师(地理科组长、远距天文观测小组总负责老师) 

        在兴华执教20载,这是我第二次全程参与全国科学营的活动。我校于2005年兴建教学大楼,并于10层楼高的楼顶设有天文台及天文教育中心,2011年远距天文观测中心也随着巍峨的科技大楼的建设而成立。一幌在校园内推展天文教育活动至今也近10年了!故校方欲借此机会与参与全国科学营的海内外师生们共同分享我校天文观测的成果与设备。

        全国科学营中,天文学会及远距天文观测小组共同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夜间的天文摄影讲座、远距天文观测、观测天象、星图解说、天文影片欣赏。

        夜间观测邀请来自马来半岛中、南部的天文同好鼎力支援,如吉隆坡国家天文馆、槟城天文学会会长张汉友教授、吉隆坡猎星人天文学会、寻星天文学会、滢旻天文观测站、Starfield天文观测仪器供应商、Infinity Infocus Co. 天文观测仪器供应商,共同在停车场架设了8台天文望远镜供营员们亲睹木星及其4颗伽利略卫星。这些同好们不忘为营员解说观测技巧、天体的特征、望远镜的构造及原理,使得营员们获取不少天文新知。

        此项观测活动能顺利进行,归功于当晚的“天时地利人和”。当天夜空格外的晴朗,木星及其四颗伽利略卫星清楚可见,现场人潮络绎不绝。拉曼大学化工系讲师张惠洁硕士在天文台支援会员操作Meade直径16寸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会会员则从旁为营员展开解说。





        此外,室内天文摄影讲座则由天影社陆维强社长与营员分享其天文摄影经验及拍摄心路历程。热爱天体、天象摄影的陆社长累积无数的作品,更将他最心仪的一幅作品“留住星的那一刻”制成海报赠予在场聆听的300多位营员及领队老师作伴手礼。

        远距天文观测活动安排在科技大楼远距天文观测中心,由马来亚大学空间物理研究室研究助理陈伟伦老师负责,带领远距天文观测小组成员为营员进行解说。当时青藏高原天文台——中学生国际教育合作计划主持人孙维新教授,也是现任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也突然现身聆听天文观测小组成员分享遥控西藏天文台的经验,孙馆长也不吝分享其宝贵经验。

        槟城天文学会会长张汉友教授也带来500张的星图派发给在10楼天文广场的营员,张教授滔滔不绝解说星图,认真、幽默风趣的风采,深深提升了同学的学习意愿。同时,候佳琪校友将一台小型望远镜与手提电脑连线播放观测木星的影像,张汉友教授则在旁向营员们解说木星的特征。孙维新馆长也突然莅临天文广场,抬头仰望星空试图寻找他熟悉的星体。当日高挂天空的三颗春季亮星是:狮子座的轩辕十四、室女座的角宿一及牧夫座的大角星,竟然被孙馆长给认出来了!他即刻掏出镭射笔为在场的营员们指出星体。孙教授也善于把握机会教育,现场深入浅出的解说,引导营员专注投入、热烈探究天文新知,学习气氛鼎沸。

        槟城理大的黄召仁博士临时携带了立体月球展示于10楼天文教育中心里,供有兴趣的营员观看,黄博士则从旁解说,让整个天文教育活动增添趣味。

        最后一天的科学嘉年华之制作光谱仪及日晷、观测太阳活动全是由天文学会会员策划、筹备并现场解说。同场,而自制望远镜的展示则是由远距天文观测小组负责,他们展示自制的直径10寸望远镜,与来宾分享制作过程及心路历程。

        一系列活动的制作材料与用具是事先准备的,会员的解说与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却考验临场表现。天文学会会员大多数是初中生,平常多不善于表达,要他们临场发挥说得“头头是道”,还真有些不放心,我心里难免战战兢兢、忐忑不安!结果出乎意料,会员的临场表现、各组的高度合作与凝聚力,使每一项活动都能顺利进行赢来赞赏。我深深感受到会员们已逐渐发挥潜力,也逐渐茁壮成长,甚是欣慰。

        兴华在建立天文台之后便致力于推广天文教育,希望能达到天文科学教育普及化,并能与更多友校共享现有的天文观测设备等资源。我想透过本届营会的一系列天文教育活动,喜见我们当初推广天文教育时所拟定的目标已初渐达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