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乐仪老师采访报道
一开始我没想过当医生,由于是家中长女、下有三个弟妹尚在求学,考量到唸医科负担较大,而我父母是教师,因此我从小立志要当老师;后来,长大越发清楚自己的志愿,也曾想过
当心理医生或营养师!毕业后,我在父母以及会馆奖学金资助下升学,因为对生物及化学非常有兴趣,所以最终决定唸医学系,选小儿科是因为喜欢和小朋友共处。
际交往技巧、学习管理,也让我在领导的同时学习扮演被领导的角色;在发表见解之际也学习聆听。
图书馆也是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推开那扇门,仿佛走进了广袤、无际的世界。当时的图书馆既破旧、规模也小,但在那个物资条件较不充裕的年代,却足以丰富我们渴求知识的心灵。当时,本土文学尚未发芽,我从图书馆汲取许多国外文学,特别是中国与外国翻译文学名著的养分,每个学生握有一张图书卡,看着图书卡盖满章,记载我们阅读的足迹,感到特别满足。
许多良师益友都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兴趣。
初一那年由于我是跳班生,尚需适应中学生涯,课后常常向李玉梅老师请教数学。我非常感谢李老师,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使我跟上学习进度。此外,华文课邱金珠老师银铃般的嗓音、黄傲霜老师上地理课时能够一笔描绘出地图以及谢锡福老师活泼、生动的讲课方式至今我仍然历历在目。还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Cikgu Maniam, 他教我们SPM马来文,他的马来文造诣让我深深佩服,也让我见识到只要有兴趣、认真学习,也能把非母语掌握得很好。
还有一位对我影响不小的人,是我的表姐——蔡俭心医生(亦为兴华校友,目前是槟城南华医院肠胃及肝脏科驻诊医师),是她引领我进入学长团。她曾送一本戴尔·卡耐基人际关系的口袋小书给我,成为我日后待人处事的根基。当我进入医学系时,她给我的赠言是:当医生要练就的其中一个本领是要倒头就睡,一叫就清醒!
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好老师除了传授课业以内的知识,也会和学生分享其他领域的学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幸在兴华遇到这么多良师益友,纵然时光荏苒,师长却永在记忆中。
我一直认为成绩好不一定就要当医生,兴趣很重要,若没兴趣不需要勉强自己。读医科要有牺牲玩乐时间的心理准备,由于大学医学系课业学分很重,当别人还在放寒假、暑假时,我们已经提早准备开学了。六年寒窗苦读,加上一年的实习才能毕业,唸医科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自身的兴趣出发,不要因为父母或家庭的期望而选择这条路。
我有一些同学勉强读了三、四年,最后毅然转系;也曾遇到一些下属,已经完全从医学系毕业正式踏上职场,却忽然转换跑道不再当医生了。我觉得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医德非常重要,面对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慎重,当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更需当机立断专业判断,以免因为疏失导致病人丧失宝贵的生命。
当医生要有同理心、不畏困难,在人手不足的环境要有足够的抗压性才不会被击垮。每一个医生都必须有仁爱之心;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是具备人文素养,不能只是公式化地处理病人,要有爱心与职业道德。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小朋友不舒服时不一定能告诉成人,我们得仔细观察他们的需求。再来就是决策能力,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决定。此外,在团队中也要能与其他人密切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面对因为生病不舒服而哭闹的小朋友很考耐心,你必须放下身段把自己化为一个小孩子,与他们互动沟通。我在吉隆坡中央医院受训时,有个资深的前辈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他是小儿神经科声誉鹊起的权威,受到国内外医界敬崇,但是在跟小孩子相处时却可以完全放下身段,比如说在治疗小儿麻痹或有特殊需要的小孩时,完全跟小孩子玩成一片,引导他们抛球
、接球等,以此测试小孩的生长与发展进阶,他毫无架子、温柔慈爱,医者的仁心与风采使我为之震撼。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蛮大的,我期许自己将来成为小儿科医生,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与风范:放下高高在上的专业身段,和蔼地融入孩童的世界。平日执业我也不太穿医生袍,因为看到白色的医生袍小朋友比较恐惧,会联想到打针、吃药。
这个其实是很常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给下属进行医学考核时要强调医生与病人、家属双方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有时候你被家属投诉或者是家属有一些不满,其中一个相当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你觉得你要解释,但是病人或其家属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他觉得你之前讲的不是这样子。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态度,比如说在解说或沟通的过程,如果你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这是我的专业,我说了算!你没有想要聆听、进一步深入了解对方观点的话,那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医疗纠纷很多都是因为沟通不妥当引起的,小小的积怨累积到病人或家属爆发时,很可能会采取法律诉讼。这类医疗诉讼在我国媒体上较少揭露,但私底下还是有的。
我想未来几十年会慢慢演变成这样一个趋势:由于少子化,比如说在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有此现象,马来西亚也逐渐步此趋势,孩子生的越来越少、结婚的年龄也越来越迟,再加上资讯的发达,网路上可获取的资料很多,当病人或家属前来征询你的专业意见时,他其实也已经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以他们要求会比较高、有时会坚持己见,因此双方的沟通更为重要。
其实不只是24小时噢,我们有当过36、48小时的班,人手不够的时候筋疲力尽。比如说你今天早上6、7点上班,值班到第二天早上还不能回,还要继续上班到下午,远远超过24小时。现今医生的人数比较多、有排班轮值,所以工作时间相对缩短、比较合理。以前没这么有保障的时候,一个医生是可能36小时、48小时当值的,没有所谓准时下班,你一定要尽力将工作处理完毕。比如说病人在危急的时候,你一定要处理到他稳定为止才回家,不能说现在下班时间到了我一定要回家,没有这样子的。
看到母校越办越好,学弟学妹们朝气蓬勃,非常高兴。希望在常态分班和共学体制下,学生们能对学习更有兴趣,找到自己的价值。
* 所以,你赞成常态分班?
我觉得常态分班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我不知道老师在执行或教学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阻碍或者面对困难;理想是好的,但是我不知道执行时老师是不是会特别吃力?常态分班能够消弭功利的学习心态,对小朋友来说他不会盲目追求分数,更懂得学习的乐趣,他知道人人各有专长,先学会的人就是老师,反过来他也可以发挥所长教导落后的人。
未来就业或职场里也是如此,你不要觉得我是一个专业人士就不能够向其他人讨教。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专长,比如说在我们职场来讲,一个资深的护士对于一个刚进入实习阶段、非常资浅的医生来说,她就是我们的老师。无论何处,时时保有谦卑好学的观念,你能够学习得更好、人生更高瞻远瞩。
* 是的,这也是校方实施常态分班的最高理念。
对,有一些能力强的人,他怕教导别人或分享资源就会被超越或失去优势,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唸先修班时跟同学分享笔记,大家也会觉得讶异,为什么你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你不担心被超越吗?但我认为没关系,资源共享反而有助同侪互学互勉,大家精益求精。
此外,我认为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很重要,我从小在一个不太有压力的氛围下成长,虽然父母都是老师,可是他们从不对我的学习成绩施压,比如说成绩很好,他们也不会因此给你很多奖励,这让我一直可以持有平常心去面对我的学业,不管考得好还是不好,我都可以坦然以对。我感恩父母,他们没有强制我们一定要考得很好,比如说你这次考99分,下次就不可以考98分,他们没有用成绩来判断或否定一个人。
当时家里的长辈,无论是我的父母或者叔伯们都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这无形中也为我们兄弟姐妹营造了一个喜爱阅读的氛围。长辈们以身作则长期阅读的熏陶,使我们培养起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对哪门学习有兴趣,可以自己翻查书籍探索这世界的知识宝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希望家长帮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对成绩不要太过在意。
最后,我想劝勉学弟学妹们,除了成绩你可以有其他的才艺,你的才艺必须是你兴趣所在,并不是因为你要跟人家比较或者父母要你走什么路,抛开功利角度,从“心”出发,才能开创自己的蓝天。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初二教导淑贤历史;初三、高二则是她的华文老师。淑贤在许多老师眼中是个有礼貌、有气质、学习态度积极又乐于助人及为校服务的标准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堂课她都全神贯注、笔记很完整,字体另有一番温柔敦厚的风格。
她不是一个呆板的学习者,反之理解能力很强,能够在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自身观点。此外,她也是个三语演讲人才及学长团副团长,做什么像什么,是个让人赞赏的领导者。
祝福兴华好儿女,继续以悬壶济世实践她的人生抱负。
李贤丽老师:
我的同学淑贤笑起来很好看,不笑的时候,也很好看。她不只好看,还多才多艺。她通晓琴棋书画,对演说辩论唱歌写作更是得心应手,她也是班上每年的第一名……尽管如此,淑贤一直很谦虚。
她乐于助人,亲和力极佳。只要我们在课业上向她求救,她总是认真地停下手中的事,转身与我们面对面,确认求救内容,让问题在脑海转一圈,才提起笔,带着笑意给我们解答。不知为什么,时隔多年,提起她,这画面就会浮现在脑屏,非常清晰……
我们初中同班三年,高中分科,大学一同赴台。我最佩服她为了心中所愿,舍高雄医大选侨大先修班,然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台大医,这份为了目标而果断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令人动容!
如今,淑贤开始了她人生的新阶段,身为老同学,我,深深祝福她。
同学,加油!
請問有這位王淑賢醫生的聯絡方法嗎?我是她在僑大先修班的同學,萬二分感激!
ReplyDelete補一個email, garycho1973@gmail.co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