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兴起,人要选择进入农业?还是继续打猎?哪个选择比较好?人是不是有的选择?这里作者提出,其实各地的第一批农民从未见识过农业他们务农显然不是出自刻意的选择,也不是有意识地以发展农业为目标。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生产粮食的行当 —— 农业,包括四大文明的出现,是逐渐演化出现的,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农业出现后,人类改变了很多的地貌和地形,只为了种农作物。显然的,大多数人类最终选择了下田,才有了如今“繁荣”的农业景象。那农业是如何发展而成的?作者提出了以下五点:
一、野生食物日渐稀少。当人类开始种植作物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被人类消灭以种植作物,从而导致整个大环境被改变,野生植物日渐减少。
二、可驯化的植物越来越多。当越来越多的人置身于种植作物,到野外采集东西的次数则越来越少。这导致人类必须种植可驯化的植物,以拥有足够的食物满足基本需求。
三、生产粮食的技术不断改进。人类的耕种技术随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耕种而不断改进,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种植作物以获得收获。
四、人口密度增加与农业兴起的双向关联。
当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后,所产生的粮食足以养活更多人。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农业自体催化”。所以,农业一旦开始,就会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投入更多人力以养活更多人类。这也是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壮大的原因之一。五、农业社群驱逐与消灭周遭的狩猎 —— 采集族群。当农业的兴起改变了周遭环境后,这些环境已经不适合狩猎——采集族群生存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在农业兴起的地方,狩猎——采集社会消失的原因之一。
病菌、文字与科技的演化史
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所带来的病菌削减了约95%的印第安人口。这是因为欧洲农业人口密集,因此人们集中生活在污水排放区,容易产生群聚疾病。当人类和动物接触后疾病媒介寄生于动物身上,而疾病在动物身上变种后又传染给人类,便形成了感染力非常强的病菌,如天花、流行性感冒等,这让欧洲人得以产生强大的抗体。在美洲,由于狩猎、采集的族群人口小,因此无法演化出像欧洲那样强的疾病,更让当地人无法产生强烈抗体抵御外来疾病,导致美洲人在遇到外来疾病时死亡率高达50%至100%。
文字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古老的文字 —— 苏美人的楔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三千多年。最初的农民用该文字来记载物品的数量,如用于财产的计算或房产合约、地契,导致最终发展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文字系统。
古代文字是模糊、不易书写的,而这种限制也是刻意造成的,以便只有少数官员掌控农田或作物的数量。陈老师也引用了李维·史陀的《忧郁的热带》来探讨文字被创造的可能原因。李维·史陀在《忧郁的热带》中提到,与书写文字同时出现的现象是城镇与帝国的建立,以及划分社会的种姓或阶级。他认为文字是用来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一种工具。把书写文字当作无关切身利益的工具、当作智识及美学上的快乐泉源等等只是次要结果,这些次要结果是用来强化、合理化,甚至是掩盖文字的奴役功能的。
此外,书中提到,一个发明的出现,未必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而出现的。这些发明往往是发明家好奇心的产物,在发明前没有什么目标、蓝图。只有在发明被消费者发现有功能后,消费者才会觉得他们需要那件发明。例如,爱迪生最初发明留声机时,是毫无商业作用的。直到有人用留声机来录制音乐成唱片而赚到钱后,爱迪生才承认这些发明主要是用于录制音乐。所以,有了发明才有需求,而不是有了需求才有发明。新技术的出现是透过旧技术的累积发展而成的,而不是由英雄凭空创造的。早期的两大技术中心位于西亚和中国,因为欧亚大陆有众多互相竞争的社会,而且东西向路轴使得技术易于传播。积少成多之下,欧亚大陆产生越来越多的发明,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发明家。而技术发展最快的地方往往是那些人口众多、有许多潜在发明家,和有许多互相竞争、资源丰富的社会。
南岛民族的扩张史
末次冰盛期的东南亚,婆罗洲、马来半岛、越南、缅甸、中国南部、台湾岛等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陆地,所以这个时候的人类迁徙不必跨过大海。而隔开东南亚巽他大陆与另一片南半球大陆的是华莱士线。这条线的以北是热带地貌,只要跨越这条线到南半球,就可看到与热带不同的南半球动植物,比如鸭嘴兽、树袋熊等。马来西亚原住民中的塞芒人,是马来半岛最早的原住民,在末次冰盛期就抵达我国,他们肤色黝黑,讲着和非洲部族接近的语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