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陷入不确定性,关于疫情大流行的的新闻从不间断,学习上的调整、人际互动的改变等,不知宅在家的这些日子,你还好吗?悲伤、忧郁、害怕和焦虑,这些日常生活中伴随着的不同情绪,不知与你共处得如何?
5月27日(星期四)及6月15日(星期二)我校辅导处举办《抗郁与抗虑》线上外宾演讲,邀请马来西亚注册心理辅导师、美国BCI国际脑波指导师陈汉维硕士,为全体高二学生分享忧郁和焦虑的课题。
陈讲师说,很常会出现忧郁情绪的人,是过度执着于过去无法改变的事,例如对于发生过的事无法释怀、难以原谅自己或者他人,抑或出现“想当年”、“早知道”、“当初如果我......”的思想。而常常出现焦虑情绪的人,则会过度担心无法预知的未来,脑海中频密出现“会不会......”、“我绝不会......”、“万一......”、“假如......”等,进而产生担心、害怕、紧张、压力、无助、无法掌控等情绪。
面对忧郁和焦虑,如何判断是可以自行调适的情绪,还是需要获得帮助的心理问题呢?生活中偶尔出现忧郁和焦虑情绪,是属正常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正是人类特殊功能。忧郁、焦虑情绪不同于忧郁症和焦虑症。情绪是正常且短暂的反应,它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然而,忧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则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正向的改变,若是无视早期的症状,患者的情况很有可能会持续恶化,包括长期感到焦虑不安、易怒、忧郁、悲伤、空虚、毫无价值感等情绪。若情绪持续时间超出正常范围,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活功能(如:没有胃口、失眠、失去学习动力)。
长期处在忧郁或焦虑的情绪里,且没有获得到适当的帮助,情况得不到改善,在学习、人际交往等,都会受到负面影响。陈讲师说,处于忧郁或焦虑状态的人,其实不是“他”不想开心,而是“他”没办法开心;其实不是“他”不想放下心,而是“他”无法不担心,他们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因为“大脑生病了”!
所以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似乎长期处于忧郁或焦虑的状态,请给予自己或者对方耐心和机会,更重要的是求助,厘清自己的状态。这就像你感冒时,会去挂号看医生,大脑生病了,我们也向专业的人士,如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师、辅导员求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焦虑症、抑郁症治愈率的关键。
那我可以如何抗郁与抗虑?
“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不要想那只大象带着黑色框的眼镜!”当告诉自己不要的时候,请问脑袋出现的是什么画面?这些情况总结来看,就是理智上觉得自己不应该如何,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于此相反,大脑和思维会越加控制不住地去做,这就是抑制反弹效应。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人每天产生约60,000个想法,而超过70%都是消极的想法,越是压抑或想要努力的去忘记,将一些想法推回思想的“背面”,这种方式不仅是毫无帮助,而且会使得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面对大脑的消极想法,可以怎么帮助自己?答案就是练习干预大脑的思维!透过以下六个步骤,可以帮助自己卷入过分忧郁和焦虑的漩涡下。这些方法有效帮助自己逐渐抽离忧郁和焦虑情绪。
关注当下(唯有静下来,才能改变):干预大脑的思考模式,练习觉知当下的情境与身心状态是第一步。过程中,不对觉察做任何评价,而是也完全接受它。比如,感觉到自己的腰椎酸痛,无需深入思考是不是腰椎出现问题,只要觉察自己身体痛,那就足够了。吃饭的时候,无需批判菜肴的味道或者卖相等,只是需要专注品尝,专注吃饭就足够了,无需分析盐放多了,还是辣椒放少了。
接纳情绪 : 当静下来,觉察到自己有种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无需抵抗。陈讲师认为,“男儿流血不流泪”这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情绪不能无视,需允许情绪的来去,不与其奋战!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唯有接纳自己的负向情绪,才能帮助自己学习新的正向情绪。
认知解离: 试着自己从情绪中抽离。把情绪当成空中的云朵,告诉自己云朵会朝我飘过来,自然也会飘远去,将自我从负面情绪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情绪与思想活动,将思想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自认为它所代表的意义,不被自己受其控制,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把自己抽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事件。
观察自我、价值观和承诺行动: 觉察自己帮助关注自己真实的经验,促进认知解离和接纳。价值观帮助自己发现什么对自己而言是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整体的、向往的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向。生活没有动力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生命的方向?想要怎样的生活?生命要活出怎样的意义?承诺行动则是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付诸行动执行之。
当身边的朋友或家人遇上心理健康的困扰,学习陪伴是一条漫长的路程。因此,陈硕士嘱咐,同学们在照顾别人之前,照顾者更需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许多时候,沉默也是陪伴的一门学问。有些话或许自己觉得是道理,但是听在他人耳里,也许是再度的伤害。陈硕士特别提醒,若是不晓得怎么回应,也许可以选择默默聆听,点点头,不做太多的回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