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爱阅读读书会”于7月16日(星期五)晚上8时通过ZOOM平台,主办由彭见明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那山那人那狗》电影赏析,并由谢锡福副校长分享,邝美玉老师主持。这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曲折迷离的故事;既没有耸动的政治批判,也没有刺激的社会黑暗的揭发,更没有侠义的决斗和宏大理想的实践。
它只是不断让你看到宛如一幅幅青绿山水般的乡野风光。
电影故事简介
读书会先让观众观赏长达一小时半的电影后,再进行赏析。电影讲述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山区,一名山里的邮差让儿子继承工作的故事。父亲怕儿子不熟山路,就带着他走一趟三天两夜的乡邮员旅程。在这三天两夜的陪伴与促膝谈心下,父子二人逐渐拆解之间的心结,从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和误解中脱离,感受到对方的温柔、爱与成长,是一个爱的重新发现与理解的历程。谢副校长认为,这部电影要注意人与人(主要是父子)之间的互动、肢体语言、人与狗的互动,导演的镜头时而用父亲的视角,时而用儿子的视角,以表达两人不同的心思。
谢副校长表示,对于不习惯看这类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在观赏电影时较难找到重点。事实上,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很多让人感触的点,会在无意间触动到观众们的心弦。他认为,电影中孩子背着父亲渡溪的情节,是其中一个导演花了很大心思设计的一幕,当儿子背得动爸爸,象征着孩子长大了,父亲也老了。虽然导演没明说这一点,但却用了很鲜明的画面,对比出渡溪前后儿子的不同。
坚守一个信念
这部电影牵涉了职业、工作与生涯的区别。谢副校长表示,一份工作无论高低贵贱,都无法决定自己是否值得被尊敬,唯独爱才会。“打一份工糊一口饭,是平常人生,但爱你的工作,献身于一份事业,坚守一个信念,才会赢得爱和尊敬”,日本人将其称为匠人精神。把一份工作当一份事业来做,这份工作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责任。他以电影的情节为例,当两父子渡溪后在一个长廊休息,一阵大风把信吹散了。尽管身负脚伤,爸爸在这个时候健步如飞地打算把信接住,将信捡回来。这一幕表达了“做一件事,终一件事” ,负起责任就是一种爱的体现。
安静的力量
谢副校长也提到,整部电影里“喜、怒、哀、乐”都有出现,其中“怒”的成分却是最少。唯一一个发怒的画面,是儿子在途中看不见父亲,因而放下装满信的邮包去寻找,而被父亲责骂没看管好邮包。但这唯一的“怒”,却是从儿子心里的自白说出的,并没有在电影中呈现“怒”的画面。谢副认为,导演是想营造出向内的、自我省视的“安静的力量”。他表示,我们处在一个纵声喧哗的年代,在疫情严峻的当儿,人心逐渐浮躁。在这非常时期,每个人更应该利用闲暇时光培养内在自省的、安静的力量。无论是静下心来观看富有内在力量的一部电影或是一本小说,都是很重要的能力与修养。
电影尾声,父子俩在一个空间较大,类似“客栈”的地方休息。两人脚泡在热水桶里,睡在同一张床上闲聊,儿子句句话都在交代父亲该做和不该做的事。偶尔以”威胁“的口吻嘱咐父亲,如果父亲不按自己的话行事,无论出了什么事,千万不要找他。这证明儿子长大了,已经会独立思考,甚至有能力保护父亲。
当天,邝美玉老师在赏析会的最后,分享以自己的观后感而创作的诗——《静候》:“忠心耿耿乡邮员,奔走青山绿水间。子背慈父灵犬领,老安少怀朋友信。”
我是通过学校邮箱得知这场活动的,感觉线上观影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就报名了。看完电影后,认为电影主要表达上一辈劳动人的传承和父子之间难以表达的爱。比起表达情感的戏份,儿子和爸爸一起走山路的场景以及山清水秀的风景更为吸引,同时也带出了一种父子日常的独特相处模式,感受到父子间细水流长、不张扬的情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