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6, 2021

记者与作家的心路历程 林殷敏学姐分享会




    
    以《她们承载的重量,请小心轻放》获得《2020第十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道文学首奖的林殷敏学姐(2012年毕业生),于6月18日(星期五)晚上8时,受我校大众传播出版组的邀请,透过线上为师生分享身为一位记者兼作家的心路历程。

        殷敏学姐说,这篇作品的写作灵感,源于2018年参与了一场有关于和平与女性人权的讲座,讨论的议题包括了二战时期的慰安妇。自此,她便开始对慰安妇这个课题产生兴趣,更在2019年时飞往韩国参与声援慰安妇的活动,开始了这段报道文学创作之路。

文字叙述的纪录片
        殷敏学姐引用马华作家许欲全先生为报道文学所下的注解:“报道文学是用文字叙述的纪录片。”解释报道文学其实和纪录片一样,记录最真实的人事物,差别只在纪录片是透过影像,将真人真事的画面呈现给大众;报道文学则是用最真实的文字,去叙述社会的现象。

        她说,报道文学最大的特色,在于以时事课题当作题材的同时,也包含了文学的写作手法。但报道文学的创作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且内容皆可供人查证,不似电影般可凭空构造。
        在这篇得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殷敏学姐有了许多的反思。例如在韩国时,她看见教师带领着一群小学生参与声援慰安妇,现场席地而坐并手举声援牌。她认为,这是一种实践公民教育的好机会,但这样的场景为何不曾在我国出现?另外,在参观韩国的战争与女性人权博物馆后,看见慰安妇身心灵承受巨大的煎熬与伤痛、经历的种种遭遇,让她坚信,历史或许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被遗忘。


慰安妇:我国集体遗失的记忆
        在了解了各国如何看待慰安妇争议后,殷敏学姐将创作焦点拉回到我国。当她尝试拼凑日本殖时期的慰安妇历史时,却发现这段历史是我国集体的空白记忆。她形容,慰安妇议题在我国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是一段人们集体遗失的记忆。

        殷敏学姐曾尝试从不同的管道,寻找我国幸存的慰安妇,却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提起这段历史,也感概没有学者针对这项议题作出任何探究。她认为,慰安妇的历史在我国是一个看似已无法填补的缺口,但如果历史是个借鉴,现今社会仍然存在人口贩卖的问题,是否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记者不是想象中易当
        也是《星洲日报》普通组记者的殷敏学姐,当天也分享了自己采访和写稿的经验。她说,普通组的采访路线大多数皆属政治和教育类,例如首相或部长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等,有时也须要采访法庭的审判新闻。

        她说,记者的工作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简单,三语能力尤其重要,除了采访和写报道之余,很多时候还需要翻译文告。到现场采访之前,记者也要花时间了解相关的议题,以便清楚时间的发生。另外,在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下,记者也要进行影片剪辑或在采访现场开启直播,为读者做最即时的报道,挑战非常大。


        对于网络上有许多读者批评部分记者报道无意义的新闻、抨击媒体胡乱下标、炒作新闻等的现象,殷敏学姐认为,很多时候读者对谋篇报道的解读,与记者报道的出发点相差甚远。起初,看见自己用了心思采访与写作的报道被读者批评,心里会非常难过,偶尔也会跟家人诉苦。久而久之,也懂得如何调适心情。
        

科技让人们更了解世界
陈慧珊(高二文商义)

   
    这场分享会让我收获满满。从中,我发现记者这份工作可以让大众更加了解社会的不同面貌。尤其是疫情下,可以让许多只能宅在家的人,更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觉得,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先进的科技,各种资讯可以无界限地传递给每个人。我们因此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报道、书籍、电影等、视频等,从中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面貌。

        殷敏学姐在分享自己撰写有关慰安妇的报道文学时,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可以被遗忘。”因此,资讯的传播是很重要的。能够透过文字,把历史以及以及一些不被发现的社会现象写出来让大众发现和反思,让社会记住历史的教训,能够让人类不重蹈覆辙,使世界进步。
            
        学姐的分享体现了她生活的多姿多彩。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我未来向往的一种生活。听了学姐的分享后,我对未来的自己也有了一些思考和规划,未来的我是否也会像学姐一样有所成就,为社会贡献,而且在说起自己的工作时能够滔滔不绝,眼睛里闪放着光芒。高二的我,感觉到未来在向我招手,面对未来的未知数,我还是有感到迷茫、害怕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期,我还是在不断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性质,而我的使命又是什么。

        虽然现在在学会里,也会接触到采访和写稿的工作,但是透过学姐的分享,我发现这些在学校可以接触到的,出社会后会变得更有挑战性,比如采访对象的多样化、写稿时间的紧凑感以及写稿量的增加、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等。虽然挑战性增大,但我认为,成就感及使命感是随之增加的。而且我发现能够把资讯传递给大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总的来说,我发现记者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是具挑战性及趣味性的,曾经在初一把记者当成志愿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志愿已经逐渐被“遗弃”,我似乎已经忘记记者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虽然未来可能不会选择成为记者,但可能会成为资讯的传播者,透过网络、电影、书籍等,把我想传达的,传达给大众,给予大众的思想养分,让社会更进步。

更了解报道文学的文体
巫语暄(初三孝)

    
    印象中,自己曾经读过报道文学,却对此文体毫无了解。参与了这场分享会后,我了解到了报导文学原来是指一种以文学手法反映出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文体,其中包含了新闻报道以及文学写作手法。除此之外,此文体不允许凭空虚构故事,而必须根据事实撰写。当学姐分享了自己在三年内撰写个人文学作品的经历以及作品的内容摘要等,我除了钦佩学姐付出的许多努力,也了解到了“慰安妇”的定义以及慰安妇受害者的遭遇。

        另外,我了解到,原来在报馆(例如:星洲日报)内的记者可分成多个组别,例如普通组、国际组、副刊组、意外组等等。报馆内的记者进行采访前、中、后的工作,其实和我们学会进行校园采访报道的时候是大致上一样的,都必须做足准备工作、聆听受访者的回复以及在有需要的时候进一步询问、在写稿的时候把重点整理出来等。此外,我也发觉到了其实在报馆内工作,远远比我们在出版组工作会来得更辛苦更压力一些,就好比如我们在出版组学会的写稿期限为3天,但是报馆内的记者有时候必须在更短更紧迫的时间内就把稿件写好。

        虽然如此,但是记者这份工作还是能够让人获益良多。听了学姐述说自己当记者的所有经历和感想,更加深我想继续留在出版组(一直到高中毕业)的决心。记得去年刚开始加入出版组,第一次进行采访时,由于遇到了一些挫折,因此感到自卑而有点想离开出版组,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别放弃,并且积极努力一些,目前成功坚持了下去。我的目标为留在出版组一直到高中毕业离校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