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特殊的疫情期间,看着每日不断更新的死亡病例数字,让人不得不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更深的思考。因此,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于7月29日(星期四)晚上8时通过线上举办上述讲座,协办单位为兴华小学董事会。
针对冯老师的提问,现场大部分的听众,都会选择让年长者死亡。冯老师解释,大家选择年长者,是因为年长者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也活过了许多的岁月。但可以的话,大家会更希望两人都能活下来。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死亡发生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死亡没有结束一段关系
冯老师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两个小玩偶,一个较为年长,一个较为年轻,并用了一条线把两个小玩偶链接在一起。他解释,这条线代表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的关系,譬如父子、母女、爷孙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有很多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吸收并释出很多的爱和关心。每个人都需要他人,也被他人需要。
当其中一人死亡后,冯老师说:“剩下的就是活着的人,还有一条断了线的关系,这个关系还在的。死亡结束的是生命,它没有结束关系。”他认为,活着的人就应该思考“如何好好地活着?”和“如何面对这断了线的关系?”这两个问题,这也是如何“善生”的思考。
冯老师透露,他自己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在面临死亡之前,都能够懂得善终、善别和善生的概念。他认为,只要搞懂并做好善终与善别后,活下来的人就不会活得太难,也更容易达到善生的状态。
他进一步解释,善终的意思就是面临死亡的人,好好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划下一个完美的句点,立遗嘱或妥善地交代遗愿等,都属于善终的形式。至于善别,则是好好地告别。他回忆,曾看见一位即将离世的年轻女孩对其家人说,“希望你们不要记住我生病的样子,我希望你们记住我的微笑。” 这就是善别的一个例子。
让装下悲伤的思想变宽
另外,冯老师提到,主流社会常常希望悲伤的人,能够快速走出悲伤。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或许时间渐渐冲淡失去亲友的悲伤,但仍然会触景而伤情,才发现心里一直都还有着悲伤。所以他认为,“悲伤,不是要走出来,而是要陪着它。”
冯老师比喻,悲伤就如一个石头,石头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小。但,人的思想就如一个容器,当思想越来越宽,这些石头就越能够装得进。到了这个状态,或许还会感受到痛,但并不会觉得苦。他说,痛是无可避免的,苦则是一种选择的。要达到痛而不苦,就要让思想的容器越来越宽大。
冯老师触动人心的演讲内容,在75分钟的时间里,让听众有机会反思生死课题,从而梳理出更清晰的想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