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的中文全称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邱讲师表示,ADHD的产生是因为脑部神经发育障碍所导致的,而患上ADHD的儿童则会出现过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但他也表示,患有ADHD的儿童虽然会出现过度活跃和冲动,但并不是品行障碍,所以家长是无法对患者进行行为管教的。
邱讲师说,被认定患有ADHD,必须被诊断出现损害患者的学业活动、社交活动或职业活动中功能的核心症状。ADHD对于患者的社交技能存在非常显著的受损,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可能会使得身边同伴的疏离,若患者社交功能受损的负面结果长期存在,则其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将会大幅增加。
邱讲师也,教导大家如何分辨孩子是好动还是过动。好动儿通常在分心后,能比较容易回到原来的工作中,并且行为会受到时间场合、地点环境的限制而有所约束,管教后也会有所收敛;过动儿通常分心后很难回到原来的工作中,而且会不分场合、不顾后果和无法自我控制,行为也无法经由家长或老师的处置而有所收敛,屡教屡犯。
ADHD患者是出生时就出现的脑部差异造成的,常人是不会受到环境和食物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该疾病的。目前医学界一般上都认为ADHD的形成是没有单一原因的,但多数患者都与基因遗传有关。
此外,尽管ADHD被认为是儿童的一种疾病,并且从儿童期开始发病,但患者有可能直到青春期或成年期才被发现。其中,多数的ADHD患者成年后都富有创造性,并在工作上表现得比在学校好,但也不排除在幼儿时期缺乏妥善治疗的患者,成年后嗜酒、自杀和滥用药物的概率会增加。
知识丰富了许多
陈玮妮(初三平)
我很开心能透过这场讲座认识到ADHD这种疾病,也学到如何分辨出过动儿与好动儿,例如好动儿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家长的管教而有所收敛,但过动儿的行为却无法进行人为的管教而有所约束的。其中,邱信胜硕士有提到,家长对于患者在家的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应给予大量的陪伴和提供他们在干扰最少的环境下学习,而不是经由打骂孩子的行为来试图“管教”孩子的行为。我也懂得ADHD患者不仅是面对这个疾病而已,长期的社交功能受损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会让他们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几率大幅增加。这次的讲座,让我对于ADHD这个疾病和患有ADHD群体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虽然这些知识我以后可能用不上,但这些新知识让我的人生见识丰富了许多。
别把ADHD患者当异类
吴文清(初三爱)
我前阵子在网上有阅读过关于ADHD疾病的一篇文章,所以当看到有这场讲座的时候,就很感兴趣,希望可以透过此讲座来让我更了解及认识到ADHD。透过这场讲座,我认识到原来患上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是因为儿童脑部神经发育障碍所导致的,也得知患者在社交方面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让我最意外的是ADHD并不会因为环境或食物因素引起,多数形成是因为基因遗传的。如果我身边出现ADHD患者,我会尊重他们以及接纳他们,也会学着去与他们沟通,适当地给予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善待ADHD患者,不要把他们当成异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