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8, 2017

主题演讲 乐教爱学,成就孩子—— 程介明教授03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四大特点
        接着,程教授与大家分享21世纪教育改革的四大特点:
特点一、摆脱经济话语,以人为本
        在变幻、莫测、复杂、模糊(VUCA)的环境下,把年轻人塑造成某种特定的“劳动力”,已经无法为他们准备未来,反而严重妨碍他们的发展。现今的教育应该尽量释放年轻人,方能让他们迎接未来难以预料的、更大的挑战。我们首先应将学生的学习视为教育核心,再从那里去思考如何办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将固有的教育体系套入,要学生去适应体制,因为一切体系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教育应该是为下一代去准备他们的未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老师教了什么不是关键,最重要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他们离开学校后也具备终生学习,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能力。
特点二、回归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来指导教育,及至工业革命,西方教育体系倡导“知识、技能、态度”,透过考试成绩把人类择优淘汰,再加以分类、分等,输送到生产线,保障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分工明细、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等特点。教育不外是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力”,人变成大型机器生产线的附属品。21世纪教育改革已是全球趋势,促进年青人个人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界提出“知识、技能、素养”, 摆脱美国为代表的近年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回归传统社会“以人为本”的优良价值观,其中“个人素养”的培育尤胜于技能与智育,因为唯有当一个国家全民的品德与个人素养提升了,国家才会强盛。
特点三、改革共同的顽固敌人—— 应试文化
        最近的国际教育比较,法国研究者提出,近年的PISA,东亚七个国家,都排在前列。研究者发现,亚洲的教育体系在PISA(国际学生成绩比较)测试中往往都名列前茅的,除了2009年的芬兰,其他都是受儒家“筷子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这一现象引起全球瞩目,也掀起了国际上向所谓“尖端表现”(top-performing)教育制度学习的国际运动。

        这场国际运动,也有令人担心的地方:其一,把PISA评测的结果视为教育成果的全部。PISA终究比较集中在知识层面的测评,教育的目标,应该远远超过PISA所能测评的。其二,东亚的学生学习成效高,但是焦虑也高、不自信、对生活满意度低。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历年来东亚PISA成绩高的地区,学生普遍对于所学的学科本身兴趣不大(但是成绩却可以考取高分);他们对学业的成败,普遍感到焦虑。而另一方面,芬兰、荷兰、瑞士等地的学生,则似乎能够兼顾学习成效与生活满意度。

        东亚“筷子文化”国家(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越南)崇尚集体主义,不光是个人服从集体,而且把社会看成是竖立的结构,而个人不过是这个结构的一个部件。这个文化崇尚竞争、勤奋、刻苦;不信先天、拥抱竞赛。这些文化特质,是否正是造成PISA成绩佳,但学生个人的自信成长与学习热忱低落的原因?

特点四、返璞归真,回归学习
        当今社会,对青年人有不一样的社会期望,年青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才能在新世代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一)学识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深入探究的能力、综合使用的能力、驾驭科技的能力。
(二)人文素养:群体合作、自省自理、跨越文化、灵活应变。
(三)个人品质: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不避风险、兼容并包、坚持原则。
(四)优良的价值观:关爱舍予、公义和平、相信理性、平等公正、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我们的教育,是否具备培育新世代青年的课程(Curriculum);提供他们积累经历与磨练(Experience)的平台;拥有宽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潜移默化(Enculturation)自我增值;拥有健全与足够成熟的媒体(Media)(现今我们的老师包括媒体)体系豢育下一代的涵养?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创意教学开创春天
        程教授强调,学习是人的天性!但教育却不是,教育不讲天性,是经过我们加工的东西,是成年人为年青人设计的、有计划的学习。他进一步询问大家:“何谓学习?有人说,学习像海绵——老师倾尽所能将自己脑袋的东西灌注到学生脑海。但,这不是学习的意义!”

        他以学习中文为例,批判语文老师喜欢通过默写,美其名为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但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意!他与大家分享如何透过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讨论与“春天”相关的联想、发挥想象力,引领二年级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词汇,写出上下文有脉络的作文。

        “当一组学生出来分享5、6个生字或更多,全班都进行分享,两堂课下来,就能让大家认识一、二百个字。如果老师再进一步问孩子,要如何把这些生字分类?孩子就会在热烈的讨论与归纳声中,学会了部首。老师应该改变教学法,让写作变成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孩子个别的发展。”

        创意教学法强调让孩子在使用中学习、认字先于写字。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教育必须循着人脑运作的科学来改革。

学习的意义
最后,程教授与大家探讨“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Construction)
学习是人类接触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学习是人类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拥有主动学习的空间。
二、学习是因人而异的(Individual Difference)
由于历史、环境与经历的差异,也由于个人反应的差异,人们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各个相异。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知识的建构,在于经历(Experience)
人的经历,是学习的根本;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因此,学习强调“用”中“学”,使用就是学习。此外,吸收前人的知识,也是重要的经历。
四、学习的成功,在于应用(Application)
学习的检验,在于理解;理解的检验,在于应用;理解与应用,是交叉互动的过程。知识的测量,关键在于运用,因此教育应该超越考评“懂得什么”,而鼓励更多的运用、发挥和创作。
五、人类的学习,是群体活动(Social Cognition)
群体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学习,是人类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因此教育应该尽量创造群体学习的机会。
六、人类的学习是总体性的(Integration)
学习的成果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不是零碎分拆的,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不经意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塑造学习的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资源,而不仅是单向、分割式的传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总结,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老师从“教为主”转为“学为主”,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今教育面临的五大挑战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空间吗?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途径吗?可以设立更多的集体学习吗?考试可以鼓励创作吗?大学招生可以不看分数吗? 

        短短一个小时半,不足以让程教授将其丰富学养与大家淋漓分享,杜伟强博士呼吁有志于教育大业者,可登陆Youtube搜索更多程教授的演讲视频,在未来的教育旅程上携手砥砺前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