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8, 2017

主题演讲 乐教爱学,成就孩子—— 程介明教授02

21世纪人类生活与意识形态
        他说,从20世纪步入21世纪,人类生活与意识形态的改变,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经济形态
        从满足需求变为营造欲望、开辟市场。大量生产变少量多款(less of more)。标准产品变为对口服务、量身订造;从讲求产量变为讲究品质、质量划分。

二、机构形态
        21世纪,机构变小、变扁、变松了,更讲究灵活多变与可塑性,机构里明细分工,单位运作论功行赏,或升或走;企业更是因人(的能力)招聘,不论专业,以往的科层结构逐步让位予“一站式”服务。

        脱离传统的大单位保护伞,人际交往更密切了、应变的机会更多了、个人的责任与风险更大了、道德的难关更多了,也更讲求团队合作。每个人都在站第一线,要学会管理自己、直接面对服务对象,这种转变,更考验个人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道德思维与办事能力。

三、职业形态
        研究发现,21世纪学用错配的情况越趋普遍,美国法学院毕业生50%没执业、英国Imperial工学院只有44%本科生想当工程师,学习法律或心理学的专才,最终跑去从事金融、科技业。如今,个人职业转工转行成为家常便饭,失业待业随时降临,提前退休渐成风气,个体自僱逐渐增多,多元职位愈趋普遍,职业形态多元多变。

        随着经济形态与机构形态的转变,个人职业规划也从以往被企业长期聘用终身服务,从一而终侍奉一个机构、职位随着年龄升高、工资随着年龄上涨、只要在某个部门呆久了,失业待业不会是我,退休在望待遇可期——开始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前程多变难测!
四、科技形态
        21世纪人类步入科技时代,在半自动化与自动化进程中,产生了新的社会运作,网络构成新的社会组织;媒体衍生新的人际交往,人们利用网络平台既与原本就认识的人经常交流,也与新网友交流,网络人际交往从虚拟走向现实。

        在科技时代,传统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新媒体社会交往规范产生缺失。在虚拟的环境里,不存在谎言被当下识破和不规范行为被及时纠正的心理恐惧感,产生了个人无须在交往中负任何的责任、也不需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错觉,不健康的交往行为层出不穷,甚至被认同和效仿,并逐渐完成自我合理化过程,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当人类开始研究新的人际关系——如何与机器人共处之际;我们也要省思新生代人际关系、道德操守的改变。
五、意识形态
        当对口就业已非主流,用非所学变成普遍现象,一纸学历迅速贬值、同等学历报酬各异,教育的经济话语正在崩溃,即时学习成为常规。这些意识形态的转变,冲击21世纪的新生代,以适应不一样的社会。除了经济生活,人类的家庭生活、文化生活、群体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余暇生活以及退休生活也应运产生变化。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社会出现下述四大特征:变幻(Volatile)、莫测(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六、社会大环境
        21世纪的人类,面临“变幻、莫测、复杂、模糊(VUCA)”的各式冲击,包括:连绵的天灾祸害,冤枉的人为意外,不断的新旧疾病,莫测的经济危机,突发的社会动乱,潜伏的战争隐忧,泛滥的贪污腐败,任性的政党纷争,难防的恐怖袭击,汹涌的越境难民,到处的造假诈骗与不意的民主结果。



未来需要坚强的下一代
        程教授慷慨激昂地陈词:“一战、二战惨痛的教训我们记忆犹新;但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每一个国家都想打仗、全世界都准备发动战争!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天灾人祸接踵而来,我们的未来看不见尽头。这样的局势,在未来20至30年,不见得会回转。我们面临一个新世代,需要非常坚强的下一代!但我们的孩子,是否已做好准备?谁来改变这个世界?” 

        他说,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新世代的教育应该怎么应付这些迫在眉睫的人类集体社会忧患?我们的下一代,该如何适应,并成功领导变革?

世界各国新世代的教育

美国培养“21世纪技能”
        在此前提下,美国首先提出培养新世代能力的“21世纪技能”(21 Century Skills),内容分为四大类:一、核心技能(3R,读、写、算);二、学习与创新技能;三、信息、媒体、科技技能;四、生活与职业技能。由于政府的经费投入,民间基金的积极推动,“21世纪技能”在美国引起持续的教育运动。
        程教授补充,Skills在欧美指工作、技术,或可培训的技能;在亚洲,更多的是指内在的修养。以武学为喻,教育不光仅有“武艺”;还必须具有深湛的内功——素养。强调提升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等。
新加坡21 Century Competencies
        随后,新加坡提出21 Century Competencies,倡导国民服从国家分配;以服从国家分配为喜悦。competencies的意思不只是能力,也涵盖素质,包括:使每个学生成为自信的人、自主的学习者、主动的贡献者以及爱国的公民。

日本与“生活之热忱”
        日本教育关注调动青年人对“生活之热忱”(Zest for life),即培养热爱生活的新一代。日本社会普遍出现宅男宅女、年青人不买房子、不就业、不结婚、避世厌世、自杀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要重振日本新生代的自豪感与进取性,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与热忱,教育的关键目标包括下列三要素:一、核心基本能力,即提升语言、数学和科技应用能力;二、群体思维与解题能力,定题解题、逻辑批判思维与高阶思维能力;三、为世界工作的实际能力,培养主动性、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建设可持续未来的责任心。

台湾塑造“终身学习者”
        台湾教育则提倡塑造“终身学习者”,强调自主行动、社会参与沟通互动,中小学课纲提出“启发生命潜能、陶养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涵育公民责任”等四个目标,以达到“自发、互动、共好”的全人教育目标。

中国“以人为本”
        中国大陆方面,教育的目的从早年的培养“人才”与“为国家储备人力资源”,已经逐渐被“以人为本”所替代。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此教育目标受中国教育界普遍认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从“以国家为本”到“以人为本”,这样的进程实为不容易。去年9月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程教授赞许:“中国教育目标的改变,非常明显。若能够认真透彻实现,将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突破。”他进一步表示:“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必要改革创新,倘如‘离开课堂就不叫教育’——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