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乐仪老师报道
5月27日(星期六)上午8时30分至10时,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教授,以专题演讲“乐教爱学,成就孩子”为2017年全国独中教享悦拉开帷幕,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助理教授杜伟强博士担任主持人。
首先,杜伟强博士感谢主办方董总与协办方兴华中学,在成就孩子的教育路上携手合作、共襄盛举。他同时感谢来自全国各地拨冗莅临的老师以及嘉宾们,共赴此意义深远的学术飨宴。
从事教育五十载
程介明教授自我介绍,他打趣地说,本身是荣休教授,荣休代表无收入者;另一个身份是老师,由始至终,他自诩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五十载,而这也是其责无旁贷的终身职责。
程教授接着为大家介绍当今社会六类典型的青少年形态:
第一位John,20多岁立志,往后事业发展一帆风顺,其履历囊括了21世纪典型的优秀职称。对其而言,人生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智力表现与高职斗争。这类青少年始于工业革命后所催生的工业社会教育体系,教育的目标是把人转化为人力资源,拷打学生直至他们屈服于市场需要!
程教授续称,这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寮国、缅甸等所实施的佛教教育大相径庭。在上述国家,还保存着这样的传统:男人一生一定要出过家。老百姓都相信,奉献与施舍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不管今生还是来世。因此恋爱时,女生的择偶条件中,对男生首要关注:“你当过和尚没?”这些国家人口中僧侣的比例很大。他们觉得,经历过出家人的规诫,就像经过了生命的洗练,终生受用。
这种关注“人”的教育,与西方工业社会教育体系,所强调的“人才”与“智元”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数千年以来,正规教育的功能在于——提供学历。传统科举鼓吹寒窗苦读,一朝入榜升官,便可衣锦还乡。
“这是当时社会上升的惟一路线,你可以想象,一个门生,在国子监里只会想着当今皇上喜欢什么?他们战战兢兢迎合上情、揣摩圣意,不晓得何谓创意与突破,但求龙心大悦,朱笔一挥,即可一跃龙门,身价百倍。这种毫不羞耻地只为功名,捞得一纸傍身、这辈子便可一劳永逸、一帆风顺......是教育的意义吗?”
教育是成就孩子的未来
程教授表示,他个人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成就孩子的未来”。
接着,他为大家介绍第二类型青少年:Marco,自英国法律系毕业,从事银行工作,累积资金后投资卡拉OK等多元投资,其后拿新加坡护照,长年从香港到深圳推广旅游平台。
“我曾问他:什么叫成功?Marco告诉我,有人来我的平台就是成功。2年后,他所经营的旅游平台被中国大财团收购了,他也挣得更多钱财。请问,他算有事业吗?”
第三位青年叫Rebecca,芭蕾舞团团员,热衷于芭蕾演出,但没有固定收入与工作。第四位叫Thomas,高中毕业后成为修车员,但不放弃继续在职升学,到理工大学进修,最终顺利结业,升为经理。第五位青年叫Michelle,在银行工作,储够了钱玩遍亚洲热门景点,钱花完了就到到富士比拍卖行工作;有了钱又继续旅行。程教授曾问Michelle,有没有考虑过建立稳定的事业?她回答,那是你们老人家的事。第六位青年叫Lilian,因无法适应职场上的勾心斗角与复杂的人际关系,辞职回北京“啃老”。
21世纪典型的青少年形态
程教授说,从上述这六类型的青少年身上,他思维:“对这些孩子的人生而言,什么叫成就?”他笑而续称:“Now I begin to understand that, I don’t understand!”
程教授喟叹,如今世界趋势普遍如此,无论是在经济发达或落后的国家,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都改变了。
“年青人在想什么?他们想找一份好工?创业?寻求职业稳定?还是赚够了钱,就去旅行。他们要不憧憬与忙碌拼搏事业前途,除了经济增长,不关心其他社会议题;要不就理直气壮告诉你,闲赋在家,有何不可?”
20世纪的青少年,对比21世纪的一代,他们的理念、甚至所处身的世界局势已产生巨变,两个世纪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奠基于不一样的思想基础上。20世纪的青年追求安居乐业、稳定与保障;21世纪的青年却寻求突破、释放、挣脱传统与任意自为。在此意识形态下,20世纪的一代所捍卫的市场、民主、和平与公义等价值观也日渐瓦解,程教授对此表示担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