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7, 2023

兴华师生的国际认知持续提升

        我目前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Area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简称ASAFAS)东南亚区域研究系,以独中的历史课及华人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当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表征(Representation;日文作“表象”)。

        什么是“文化表征”呢?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文化表征”这个词汇很是陌生,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群体呈现文化的方式”。换言之,我的研究目标就是厘清马来西亚华人如何塑造及呈现群体文化的方法,而这里的文化,则泛指一切社会活动,例如华人在争吵时习惯性贬低对方的家族,这一行为在人类学来说是解读文化的线索,能用以解读华人“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文化。在“文化表征”的课题研究中,对于历史课和博物馆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上述两者都是人为选择编排的信息,而分析当中“呈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是谁导致内容被如此呈现”,皆有助于厘清马来西亚华人无形中塑造的文化本身。

        我会选择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重视“区域”及“跨学科”。只要与东南亚区域相关,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的研究生都能相对自由地制定研究专题和方法论。由于我的研究牵涉到人文学中数个领域,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所以在特定学科的系所中多少会受到方法论上的限制,但在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我却能综合优势,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其二则是日本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的的资源相对丰富。这里有许多能帮助我完成研究课题的资源,如馆藏、长时间田野调查兼容的课程编排、研究资金及教授阵容等。


本地独特的“杂汇文化”

        为了探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表征,我在兴华中学进行了跨时两年,为期三周的调查,其中的主要任务为旁听高中历史课,同时对同学和老师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总结在兴华中学的研究情况,我认为此调查能有效地助我理解教师侧重那方面的历史认知,以及如何塑造“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语境。从历史课中,我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本土多元化”,我相信这将成为我的研究中心论点。另外,了解当代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和取向,也能协助我了解群体文化的持续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结合自身的研究和留学经验,我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特征可谓“杂汇(Hybridity)”,而此特征也正是其优势。以学习外语为例,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处于各种华语方言、马来语和英语环境的交集点间,所以相较处于单一语言文化圈的人来说,马来西亚华人的思维更活跃。例如“学”一字,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概念里除了“xué”外,也能念做hak(福建话);“纸巾”、“肥皂”等词则能用马来语或英语“tissue”和“sabun”一词来代替华语说明。上述经验在马来西亚华人学习外语时能提供极大的优势,比如能较快记住韩语里的“학(hak=学)”、日语的“ティッシュ(tissue=纸巾)”或是阿拉伯语的صابون(sabun=肥皂)。或许有人会倡导“杂汇”的不文明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杂汇”,帮助马来西亚华人链接更广大的世界。我认为,比起追求所谓“纯粹的传统”,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在地多元实践反倒更加可贵。其“杂汇”文化,正是使马来西亚华人立足国际的出发点。

        脱离学生身份重回兴华校园,我颇有感悟,一是因为观察到师生的国际认知有提升之处,二是对于时光匆匆的感慨。这次回校,我在兴华中学的布告板上看见了SDGs(全名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意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永续发展目标。)的影子,也发现学生对不同文化圈的高度好奇心。在后疫情时代下,兴华中学急速成长的本土化、多元化教育,相信能为处在国际化洪流之中的同学提供稳住步伐的重心。另外,在观课的过程中,我才惊觉,虽然同学所在的教室是我曾经使用过的教室,但班上同学的学号却已与我的学号相隔十年。想起十年前的自己不曾臆想十年后会以不同的身份、目的再次踏入校园,我因此颇有感触。看着同学打闹,我不禁忆起昔日光景,也开始想象十年后的你我又是身处何方。一趟母校之行,我除了讶异十年光阴之短,也像是和高中时代的自己打了个照面。行文至此,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向协助此次调查的师长同学们致谢,感谢你们! 




兴华月报》2023年9月号
https://www.hinhua.edu.my/ebook/2309hinhuamonthly/mobile/index.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