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2, 2023

第六场爱阅读读书会 电影赏析《肖申克的救赎》 习惯是麻木,希望是坚持02


    黄同学表示,综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赎》至今仍被社会持续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在电影制作本身的立体设计,更是因为当今社会对传递希望之事物趋之若鹜,让观众得以一次又一次通过观影接受生命的洗礼。

最大的监狱是自己的心

        人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组组长谢锡福老师也就这部电影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首先,谢老师引用了电影中的台词——“这些高墙很有意思,开始你恨它们,然后适应它们。时间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们。那被囚禁了四十年的老布鲁克,当获得自由那一刻,已没有勇气踏出监狱的大门。他和被他长期锢养在衣袋裏的鸟儿一样,即使解除了枷锁,也飞不出自己心底的牢笼。”据此,谢老师表示,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你自由。他指出,在逃狱的过程中,安迪做了很多“逃狱以外”的事,这是他在艰困环境中不忘爱人助人的行为,也是他不落痕迹地建立形象。在完成了“逃狱以外”的所有事情后,安迪成功赢得了包括典狱长在内所有人的信任,才得以水到渠成地完成他的“基督山恩仇记”(注:1),也让高挂在典狱长办公室墙上《圣经》的话:“上帝的审判比预料的来得快”终得实现。谢老师总结道,快乐,就是让自己有所爱恋、有所作为、有所希望。 

        在读书会结束前,主讲人黄语臻同学也送给参与者一段话:“任何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如果你感到痛苦和不自由,希望你心里永远有一团不熄的火焰,不要麻木,不要被同化,拼命成为那个有力量,破釜沉舟的人。生活如监狱,我们如瑞德,希望如安迪。”

        紧随其后,主办方准备了有奖问答环节,予以答对问题的参与者小礼物,以示鼓励。最后,本次的读书会在参与者的积极提问中愉快地结束了。

拥有信念,创造希望
梁洁敏(高一理信)

        这次分享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很精彩。其实我是在读书会开始前的两个小时才开始观看电影,在读书会开始前才看完。在观看这部电影前半部时,我就隐约觉得主人公安迪会越狱,最后他果然也这么做了。安迪经过了六年的努力才成功越狱,我觉得他很有勇气,也佩服他在监狱这种地方呆了接近十六年后,还能对世界充满向往,满怀希望,这真的很了不起。反观,瑞德和我们就比较相似,在监狱里面呆久了以后,他对监狱已经从抗拒逐渐变成习惯,这也表示他已经逐渐被“同化”,只不过在安迪的鼓励下又逐渐找回了希望。在电影后半部,瑞德说他虽然对外面的生活还有点恐惧,不过安迪是他的希望,他要去找安迪。我觉得,安迪就是瑞德的一束光,也让瑞德重拾希望。就像主讲人说的一样,希望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身边也不一定会有一个“安迪”,因为希望是需要被创造的。


打破束缚,重见美好
钟智轩(初二智)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爱阅读读书会,让我获益良多。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做出的种种行为,都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狱友瑞德告诉他,“希望”是危险的,因为它只会使人陷入疯狂,在肖申克监狱里,有希望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然而,安迪还是在这种被权力压迫的环境中打破束缚的囚笼,越狱成功、重获自由。通过这场读书会,我领悟到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事物,只要有希望,仍会有成功的机会。希望是美好的,也是人间至善,这些美好的事物是不会消逝的。

兴华月报》2023年7月号
https://www.hinhua.edu.my/ebook/2307hinhuamonthly/mobile/index.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