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20世纪的经典著作,虽已历经许久,但其意义却值得一再探讨。它是由斯蒂芬·金在1982年所撰写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所改编。这部电影曾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七项提名以及第52届金球奖的两项提名。此外,这部电影还在IMDB的“电影Top250” 以及豆瓣电影 “Top250”(在榜最久的250部电影)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探索自由与希望
主讲人黄语臻同学说,《肖申克的救赎》围绕着主角安迪展开,讲述了安迪被冤枉入狱后自救并重获自由的故事,致力于营造权力与自由的对立,以激起观众对权力本质的思考,同时针对面对压迫时如何保持尊严、寻求正义进行自我探讨,升华整部电影的主旨——自由与希望。
在表现手法方面,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一种电影叙事手法,即随着人物的回忆跳跃时空的叙事手法,通常以闪回、重复、倒退为主要表现手段)给了观众得以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此外,电影以第二人称视角(瑞德的旁白)进行叙事,为观众创造良好的自我代入情境外,还创造了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观众与电影主人公,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在角色设计方面,电影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多维度地展现了不同层面的电影意义——安迪的视角呈现出了对自由和人性的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反思;瑞德的视角除了表现出其对安迪的信任和忠诚,同时也带出了对自由和希望的另一层理解;纳顿·纳兰监狱长的视角表现了其嫉妒及强烈的控制欲,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据此,《肖申克的救赎》中不同视角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增添了整部电影的叙事维度,让电影的寓意变得更为立体。
在主题表现方面,电影名称与其象征意义功不可没。电影名称中的“肖申克”指的是一所体制化的监狱,而“救赎”则可理解为在体制化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进而自我救赎、主宰人生的行为。在电影中,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容易在日复一日的监狱生活中对这样的生活环境产生习惯以及依赖,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自由的追求。这所体制化的监狱使一些犯人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自由的追求,反而会使其逐渐适应这样的生活,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度过监狱外的生活。而电影则是透过主人公对自我命运主动积极的把握,以及他与其他陷入绝望之犯人的格格不入,突出自由与希望作为永恒的信念于人类的重要性,借此带给观众对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兴华月报》2023年7月号
https://www.hinhua.edu.my/ebook/2307hinhuamonthly/mobile/index.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