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8, 2022

2022年第四场爱阅读读书会《从女性主义到性别平等》

        5月27日(星期五)晚上8时,由兴华中小学校友会、我校人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组主办了本年度第四场线上爱阅读读书会,题为、《从女性主义到性别平等》,邀请教务处朱键鸿副主任主讲。

        朱老师开场即询问在场的同学:“你知道什么是女性主义吗?”对此表示知道与否的同学人数呈五五比例。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女性主义,他便播放了一部介绍女性主义的科普视频。







影片中提及,女性主义从过去至今的流派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大马女性仍遭受不平等

        朱老师引用我国统计局于2020年的“大马女性赋权指数”指出,当年的整体性别平等指数为0.714分(若为1分则表示男女已达到平等),在全球156个国家中排名第74位。其中在性别平等方面做得最好的项目分别是教育程度(1.059)和健康与生存(0.956),但政治赋权(0.100)和劳动力参与(0.553)都明显比其他东南亚国家低得多。这表示在我国的政坛中,女性的比例远远落后于男性,且没达到政府所提出让女性参与政治达到30%的目标。至于劳动力参与方面,则是男性比女性的占比多。

        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看,全职女性的平均收入比男性低20%。另外,在疫情期间,女性的失业率大于男性。朱老师据此提出两种可能因素:女性需照顾家里和出门工作,无法二者兼顾;疫情期间所需的劳动力下降,导致女性失业率上升。

        另外,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国妇女部发布了一贴内容为“共同建立家庭和谐:如何避免家中夫妻吵架”的海报。海报中提及,女性在家里要好好打扮、穿着体面,请求丈夫帮忙时要用温柔的声音来说话,构成物化女性的情况,当时引起了社会相当大的批评。朱老师说,这份海报上虽然提及“共同建立家庭和谐”,但内容全部都集中在女性居家时要负责的部分,而男生却没有任何的限制与要求,这就失去了“共同”这一词的意义了。

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性别诠释

        朱老师提到,在人类的历史上,女性主义共掀起四波运动:第一波为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力,例如法律上的性别平等、选举权与受教育机会等;第二波为争取女性的生活和身体的自主权,例如推动反物化女性运动和讨论堕胎议题等;第三波为精神方面,主要强调性别的多样性与多元审美标准,致力破除性别刻板印象;第四波则是从社会方面切入,反对生活或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和性暴力,例如前几年十分盛行的“#MeToo运动”。

        另外,朱老师也提及女性主义对性别的诠释。从生理角度上看,无非就是染色体的差异所决定的,但有一部分人会因为染色体出现了一些变异,而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变成了同时拥有男性与女性生理特征的人,俗称双性人。朱老师也给同学看了香港的细细老师,身为双性人在社会与生活中,遭遇各种困难的采访影片,让同学了解双性人的真实处境。但从社会角度看,就不止这三种生理性别了,以跨性别者为例,他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个年龄段,觉得自己其实应该是男性或女性,而非自己原本的性别。朱老师举例,中国艺人金星便是较为著名的男跨女的例子。



        朱老师总结,性别其实是作为一个社会分类与维持社会秩序的概念。性别的差异,会让社会对个体的姓名、物品、角色、期待等,都形成了刻板印象。随着时代和工具的改变,性别平等也随之改变。以美国来说,70年前粉红色曾被定义为男性的颜色,而在二战之后,蓝色被定为男生的颜色;而到了现代,男性则习惯性地把粉色与女性挂勾。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逐渐形成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定义,社会的规范也造成了男女的差别对待,例如男性取了一个较为女性化的名字,可能会遭到同学的嘲弄。因此,唯有兼具尊重和包容各性别的观念,才能突破我们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

拓展对女性主义的认知
萧钿沁(高一文商义)


     参与讲座前,我其实对女性主义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过这场读书会确实拓展了我对女性主义的一些认知,尤其是在其历史发展与诞生的初衷。从女性最初无法获得投票权,到如今在各领域的百花齐放,都彰显着前人努力的结果。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当属我国妇女部于2020年发布的“共同建立家庭和谐:如何避免家中夫妻吵架”海报,因为我原本是不知道此事件的,直到朱老师说起这件事情,我才了解。本该为女性发声的妇女部,却发出了这么一则男女不平等的海报,确实令人感到惊讶。


更认识女性主义的起源
汤紫瑶(初一智)


        我本身是对这次的读书会的课题感兴趣才主动参加的,也确实从中习得挺多的收获,例如有关女性主义的概念这一部分:我在此之前对女性主义并不了解,透过这次读书会,稍微拓宽我这方面的知识。朱老师的分享,让我对女性主义这一概念的起源有了不少的认识。虽说我是感兴趣才参加的,不过我在此之前并未对读书会的内容有过多的设想,只是默默期待读书会的到来而已。朱老师在这次读书会中提到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课题,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倒是较少察觉到,至少在我的意识中,本身并没有遭遇性别不平等的事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